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6h】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公允价值问题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际上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国际会计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已经不是停留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究竟孰好的问题上”,而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完善及运用公允价值”的层面上。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首次尝试提出了运用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当时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相关会计准则时随意性较大。由此导致了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实际应用中,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迫使监管当局在2001年停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不过,我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公允价值的继续研究,在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出台,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公允价值的重新使用,由此,公允价值经历了从提倡到回避和重新引用三个阶段。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理论问题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特征以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之后,介绍了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以及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最后,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新准则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对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四个环境,即: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职业道德环境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目前在我国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我国市场环境尚不完善,一些要素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某些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规范,充分的市场竞争尚不能完全展开,真正公平的市场价格很难形成,或能够形成但难以取得。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健全,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会计诚信普遍较差。加之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难度较大,公允价值运用缺乏详细的应用指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因此,公允价值在我国尚不具备全面采用的条件,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建议:(1)完善公允价值监管运作环境。从市场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技术环境建设及职业道德环境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意见;(2)构建公允价值监管体系。分别从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内部监管三个层面阐述了监管对策;(3)保证公允价值监管体系的协调发展。强调了政府、社会及内部监管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监督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