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人格特征相关研究
【6h】

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人格特征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前言

1.1引言

1.2文献综述

1.3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工具

2.3施测程序

2.4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描述

3.2自杀倾向阳性率及其社会人口学因素

3.3有无自杀倾向组大学生不同人格特征的差异性比较

3.4大学生自杀倾向与不同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大学生自杀倾向与人格特征的Logistics回归方程结果

3.6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自杀倾向现况及其社会人口学因素

4.2大学生自杀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单因素回归分析讨论

4.3大学生自杀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4.4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方向

第七章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自杀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1.研究背景: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行为等高风险心理行为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其产生的群体效应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自杀倾向的形成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必经阶段,自杀倾向性可通过遗传等易感素质或由应激获得,并贯穿在整个自杀的连续性发展过程中。然而,有自杀倾向的个体未必最终就一定走向自杀的结局,学者们指出通过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自杀发展过程是可以得以中止的。Mann等人提出了自杀发展形成过程中的应激-素质模型,认为自杀是应激因素、保护性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等)与个体素质(先天基因、人格、认知等)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强调了易感素质中的人格在自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人格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在影响自杀的众多风险因素中,人格特征与自杀倾向的作用关系主要体现在整个自杀连续性过程中内在主体的层面,是持续影响自杀发展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大学生自杀倾向形成过程中人格特征的影响作用,对探索自杀发展形成过程机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早期筛查高自杀风险人群进行自杀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格结构主要包括人格特质(如气质、性格)、认知(如认知归因、价值观、动机)和自我概念(如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征是自杀行为重要的预测因素。然而国外大多数相关的研究对象都是针对精神疾病患者,较少涉及一般的大学生人群。另外,国内多数对大学生人群的相关研究中则仅针对某一自杀阶段中的自杀风险性(如自杀意念、自杀计划)或自杀态度,而不是从整个自杀的连续发展过程的角度去探索人格特征与自杀风险的关系,而且大多数研究仅涉及人格结构中的某一种人格特征。然而不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某些人格特征对自杀倾向的作用,人格特征对自杀可能存在直接效应,也可能通过其他相关的人格特征或某些心理特征的中介而发挥作用。因此为探索大学生自杀易感素质的人格特征,比较自杀易感素质不同的人格特征对预测大学生自杀倾向性的贡献,本研究以大学生一般人群为对象,针对反映整个自杀发展过程的自杀倾向,从不同的人格结构层面去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易感素质与自杀倾向的关系,拟为今后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完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式在广州市一本、二本和职专技校三个院校类别中抽取了9所高等院校共3500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照不同的院校类别和年级分层整群抽取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每个班平均有40-50人),涉及不同性别、院校类别、年级、专业和学历。
   2.2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调查工具包括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在本研究中各量表经检验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主要采用卡方检验、,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来分析讨论不同人格特征与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
   3.结果:
   3.1广州大学生自杀倾向率及其社会人口学因素
   广州9所高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率为21.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与父母关系、自评健康状况,睡眠满意度,是否有亲友自杀史和童年不愉快经历均进入回归方程,该方程能解释大学生自杀倾向变异程度的18.5%。而年龄、性别、院校类别、学历、专业等因素未能进入回归方程。
   3.2不同人格特征在有无自杀倾向组的差异性比较
   有自杀倾向组和无自杀倾向组大学生在不同人格特征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自杀倾向组的大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完美主义的关注错误、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和行动的疑虑,冲动性及其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无自杀倾向组的大学生,而在内外倾、完美主义中的条理性维度和自我接纳的得分则低于无自杀倾向组的大学生。
   3.3大学生自杀倾向与人格特征的Logistics回归方程结果
   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倾、冲动性、完美主义和自我接纳等多个人格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精神质、内倾性、完美主义中的关注错误、冲动性及其行动冲动性维度,以及自我接纳7个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回归方程及各回归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程能解释自杀倾向变异的43.9%。
   3.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神经质、精神质、关注错误、行动冲动性和自我接纳对自杀倾向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效应,同时神经质、精神质、关注错误、行动冲动性还通过自我接纳这个中介因素发挥间接效应。内外倾、完美主义中的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维度、冲动性中的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维度也通过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对自杀倾向有间接效应。在该结构方程中未发现完美主义中的条理性和父母期待两个维度与大学生自杀倾向存在直接效应,也不通过自我接纳发挥间接效应。
   4.结论:
   (1)广州市9所高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率21.3%,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社会人口学风险因素主要有高年级,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对睡眠不满意,有亲友自杀史、童年不愉快和与父母关系疏远经历。而年龄、性别、院校类别、学历和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自杀倾向未发现有显著意义的独立作用。
   (2)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存在直接效应的人格特征易感素质主要有神经质、精神质、完美主义中的关注错误、行动冲动性,以及低自我接纳;而内外倾、完美主义中的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冲动性中的认知冲动和无计划冲动性维度仅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发挥间接作用。
   (3)自杀倾向大学生不同人格特征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会影响到不同人格特征对自杀倾向的作用。发挥间接效应的人格特征(内外倾、个人标准、行动疑虑、认知冲动和无计划冲动性)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作用可以由它们与那些直接影响自杀倾向的人格特征(神经质、精神质、关注错误、行动冲动性和自我接纳)的相关性来解释。自我接纳在人格特征对自杀倾向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不排除可能存在除自我接纳以外的其他心理特质中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