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蒲氏蝠蛾不同发育阶段被中国被毛孢寄生的动态研究
【6h】

蒲氏蝠蛾不同发育阶段被中国被毛孢寄生的动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冬虫夏草

1.2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属昆虫

1.2.1蝠蛾属昆虫的种类及分布

1.2.2蝠蛾属昆虫的生物学

1.2.3蝠蛾幼虫的生理学

1.3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1.4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的机理研究和存在问题

1.5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寄生关系中的研究应用

1.5.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1.5.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1.5.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5.4酶联免疫技术

1.5.5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1.5.6巢式PCR及降落PCR技术

1.6 ITS序列及特异性序列分子基本原理

1.7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蒲氏蝠蛾不同发育阶段被中国被毛孢寄生的分子检测

2.1材料与方法

2.1.1材料

2.1.2方法与步骤

2.2结果与分析

2.2.1中国被毛孢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蒲氏蝠蛾不同发育阶段中国被毛孢的检测

2.2.3不同龄期蒲氏蝠蛾幼虫体内中国被毛孢的检测

2.2.4不同月份蒲氏蝠蛾幼虫体内中国被毛孢的检测

2.2.5蒲氏蝠蛾幼虫肠道不同区段中国被毛孢的检测

2.3讨论

第三章蒲氏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及罹病后的血淋巴观察

3.1材料与方法

3.1.1材料

3.1.2方法与步骤

3.2结果与分析

3.2.1蒲氏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后血淋巴内的免疫反应

3.2.2蒲氏蝠蛾幼虫罹病后虫菌体的形态特征

3.2.3蒲氏蝠蛾幼虫罹病后体内的变化

3.2.4蒲氏蝠蛾幼虫罹病后体表的变化

3.3讨论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4.1总结

4.2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是青藏高原特色名贵中药材之一,是一种寄生于蝠蛾属Hepialus(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幼虫的虫生子囊真菌,其无性型为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X.J.Liu,Y.L. Guo,Y. X.Yu& W.Zeng。迄今为止,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的途径和机理尚不明了,充分了解蝠蛾幼虫与中国被毛孢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有助于了解冬虫夏草的发生机理及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以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A站)”周围的蒲氏蝠蛾为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蒲氏蝠蛾不同发育阶段被中国被毛孢寄生进行了动态研究,并对蒲氏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及罹病后的血淋巴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蒲氏蝠蛾世代发育的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检测到中国被毛孢,其中蛹的检出率为10.0%,成虫与卵的检出率均为36.7%,幼虫的检出率为54.1%,表明蒲氏蝠蛾不同发育阶段均可被中国被毛孢寄生。对3龄以上不同龄期蒲氏蝠蛾幼虫体内进行中国被毛孢的检测发现,3-4龄幼虫的检出率为27.8%,5-6龄幼虫为56.7%,7龄以上幼虫为65.6%,表明3龄以上龄期的蒲氏蝠蛾幼虫均可被中国被毛孢寄生,且7龄以上幼虫感染率最高。在6-8月份对蒲氏蝠蛾幼虫体内进行中国被毛孢的检测发现,6月份幼虫的检出率为46.7%,7月份为61.1%,8月份为42.2%,这种差异可能与生长环境温湿度有关,7月份为冬虫夏草适生地温湿度最高的时期,中国被毛孢生长发育处于旺盛状态,蒲氏蝠蛾幼虫体内中国被毛孢的检出率最高,表明生长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对蒲氏蝠蛾幼虫的感染率有重要影响。对蒲氏蝠蛾幼虫前肠、中肠及后肠三个区段进行中国被毛孢的检测发现,在三个区段内均可检测到中国被毛孢,且前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肠及后肠,表明进食方式可能为蒲氏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蒲氏蝠蛾幼虫被中国被毛孢侵染及罹病后的血淋巴进行显微观察发现,蒲氏蝠蛾幼虫血淋巴内产生免疫反应,出现团状结构及针状菌体,幼虫罹病后可见一至数个酵母状长椭圆形的虫菌体,虫菌体以酵母出芽的方式增殖,出现多核现象并发育成菌丝,菌丝充满幼虫体腔,形成僵虫,并发育为冬虫夏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