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升级——以广东地区项目为例
【6h】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升级——以广东地区项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 “潘高寿”定位”双国遗”

第一节 潘高寿中药文化集大成

第二节 经营:传承中的创新

第三节 广东中药申遗的讨论

第二章 咀香园借力工业旅游

第一节 咀香园发展历程

第二节 杏仁饼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

第三节 工业旅游带动企业转型

第三章 “九江双蒸”借博物馆推新品

第一节 粤酒历史源流与发展

第二节 九江双蒸技艺特色

第三节 博物馆建设与新品开发

结语:文化力助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当前,生产性保护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广东正大力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
   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笔者注意到,以自主创新破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做到“保”、“用”并举,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有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论文以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九江双蒸(传统酿制技艺)三个项目作为研究个案,分别论述了他们在各自所处的传统中药、食品、白酒三个行业中所进行的探索。
   在近120年的发展过程中,潘高寿一直保持着立足传统、大胆革新的特征。作为一个传统的中药老字号,潘高寿选择定位“双国遗”,是对中药文化传承重任的担当。其具体实践,包括不断改良技术、优化产品;也包括持续营销创新,做大做强。文化在这里与技术研发、经营销售融为一体,并内化为一种企业精神,带来了潘高寿的持续增长。
   从清末开始,经过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多个阶段,咀香园发展的历史,折射出近代传统手工业萌芽、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轨迹。百年以来,作为”中华老字号”的一面旗帜,由家庭作坊蜕变为一个集开发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咀香园一直坚持将传承传统制作工艺作为自身发展的命脉,具有我国传统工业成长和文化沉淀的双重标本意义。
   九江双蒸具有豉香型白酒的典型性特征,同时,它又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海外被亲切地喻为“故乡水”。九江双蒸博物馆的建设,将传统酿造技艺为中心的珍贵史料悉数保存,并生动地再现出技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了“非遗”的支撑,加之博物馆的直观表现,在博物馆落成后推出的纪念版“鱼花竹”系列酒以及“粤宴”酒,实现了九江双蒸从低价酒向高价酒的飞跃,文化的注入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三个个案的梳理,论文最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将有助于广东的传统产业升级。文化力助力产业升级的具体做法,是在现代营销理念指导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文化为根基,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适当技术手段,先行先试,促进产品销售,推动新品研发,以企业的内变,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空间。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特别是白酒、食品、医药等行业,创新尤其是文化创新,其核心又是文化的创新应用,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