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及其机理分析——基于社会排斥分析的视角
【6h】

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及其机理分析——基于社会排斥分析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社会排斥理论及其研究

1.1.1 国外关于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

1.1.2 国内关于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

1.2 以人为本理论及其研究

1.2.1 以人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以人为本的内涵与界定

1.2.3 关于以人为本的测量

1.2.4 关于农村以人为本的研究

1.3 文献评价

1.3.1 关于社会排斥理论的文献评价

1.3.2 关于以人为本理论的文献评价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与假设

2.1.1 研究模型

2.1.2 假设的提出

2.2 概念操作化及样本选择

2.2.1 概念的操作化

2.2.2 样本的选择

2.3 量表的评价

2.3.1 效度分析

2.3.2 信度分析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数据统计分析

3.1 基本统计分析

3.1.1 样本特征

3.1.2 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现状分析

3.1.3 农村社会排斥现状分析

3.2 实证检验

3.2.1 各维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3.2.2 回归分析

3.3 假设检验小结

第4章 消除社会排斥,实现以人为本的机理分析

4.1 实现农村以人为本与社会排斥各维度的关系

4.2 消除社会排斥与实现农村以人为本的因果关系模型

4.3 社会排斥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影响

4.3.1 发展战略排斥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影响

4.3.2 经济排斥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影响

4.3.3 公共服务排斥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影响

4.3.4 政治排斥对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影响

第5章 问题与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伴随着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农村以人为本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也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厉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以人为本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实现程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和谐农村的构建。
   本文在对国内外社会排斥和以人为本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提出了总假设: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与消除社会排斥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子假设:假设H1: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对农村文化教育状况产生正面影响;假设H2: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产生正面影响;假设H3: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对农民生活环境产生正面影晌;假设H4: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对农村民主管理产生正面影响。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及邢台市等市的调查研究,描述分析了“三市”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与农村社会排斥的现状;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对消除社会排斥与实现农村以人为本进行了机理分析。
   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新的社会排斥、农村以人为本概念。(2)构建了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与消除社会排斥的总体模型,提出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总假设和四个子假设。(3)探讨了消除社会排斥与实现农村以人为本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模型。(4)提出了消除社会排斥,提高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七条对策建议。
   本文对提高河北省乃至其他地区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消除农村社会排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