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雷诺兹特权、新闻自由与英国诽谤法改革
【6h】

雷诺兹特权、新闻自由与英国诽谤法改革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英国诽谤法保护名誉和新闻自由的原则

2.1 英国诽谤法的基本框架

2.2 名誉权和新闻自由

2.3 诽谤的定义和举证责任原则

第三章 媒体主要可使用的三项传统抗辩

3.1 有理可据抗辩

3.2 公正评论抗辩

3.3 特权抗辩

3.4 小结

第四章 媒体的新抗辩:雷诺兹特权

4.1 雷诺兹诉泰晤士报业公司案151

4.2 受约制特权是否通用于政治言论

4.3 上诉法院的“情况检测”

4.4 负责任的新闻工作检测

4.5 雷诺兹特权的意图和基调

4.6 小结

第五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方法

第六章 前贾米尔阶段的雷诺兹特权

6.1 格罗贝拉尔诉新闻集团案199

6.2 GKR公司诉约克郡邮报报业公司案216

6.3 卢塔陈斯科诉泰晤士报业公司案236

6.4 阿姆斯特朗诉泰晤士报业公司案264

6.5 小结

第七章 上议院重新阐释雷诺兹特权

7.1 贾米尔诉华尔街日报(欧洲版)案290

7.2 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的裁决

7.3 上议院的裁决

7.4 上议院重新阐释雷诺兹特权

第八章 后贾米尔阶段的雷诺兹特权

8.1 拉杜王子诉休斯顿案343

8.2 弗拉德诉泰晤士报业公司案367

8.3 小结

第九章 雷诺兹特权的变体:中立报道原则

9.1 奥法基诉沙特研究与营销公司案418

9.2 格勒威诉电讯报业集团案446

9.3 罗伯特诉吉布尔案475

9.4 拉杜王子诉休斯顿案(中立报道辩护部分)

9.5 中立报道与重复出版规则

9.6 小结

第十章 总结:雷诺兹特权在英国普通法中的发展与问题

10.1 雷诺兹特权在普通法中的发展

10.2 雷诺兹特权对媒体的有利之处

10.3 雷诺兹特权在下级法院中的问题

10.4 雷诺兹特权对新闻工作的负面影响

10.5 结论

第十一章 英国新一轮诽谤法改革中的雷诺兹特权

11.1 雷诺兹特权的四个主要问题

11.2 如何改革雷诺兹特权

11.3 莱斯特个人法案和诽谤法草案的条款

11.4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简历

展开▼

摘要

英国诽谤法被指责过于保护名誉权,对新闻工作施加了寒蝉效应。因此,适当地平衡名誉权与新闻自由两种利益,是21世纪英国诽谤法改革的目标。
  在1999年的“雷诺兹诉泰晤士报”案中,英国上议院为诽谤法确立一项重要抗辩——“雷诺兹特权”,以保护媒体的新闻自由。藉此抗辩,被告媒体只要证明其报道关乎公众利益,且采编工作是负责任的,即可免于诽谤责任。
  然而,雷诺兹特权的现状令人不满。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新一轮诽谤法改革于2010年6月启动。改革涉及多方面,包括如何完善雷诺兹特权。
  本论文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1999-2010年间雷诺兹特权在普通法中的发展,考察上议院对雷诺兹特权的法理学构架,及其在下级法院中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讨论雷诺兹特权在多大程度上为新闻自由带来实质保护。该部分采用判例分析法,分析10个关于雷诺兹特权的媒体诽谤案件,案件的裁决书均出自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或英国上议院,共计19份。
  第二部分研究英国新一轮诽谤法改革中关于雷诺兹特权的改革建议,讨论英国司法部如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修改雷诺兹特权并纳入成文法。该部分主要分析英国国会和英国政府2009年初分别发布的两份诽谤法改革调查报告、2010年5月莱斯特勋爵向上议院提交的诽谤法个人法案、2011年3月英国司法部出台的诽谤法草案及其咨询文件。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是:1)理论上,虽然上议院试图运用雷诺兹特权保护新闻自由,尤其希望使从事调查报道的媒体免于诽谤诉讼威胁,但却将雷诺兹特权的法理学定调为:要求媒体采编工作的负责任程度达到法官的把关标准;2)实践中,虽然上议院列出仅供参考的10项因素,以检测媒体采编工作的负责任程度,但下级法院法官在运用时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务实性,甚至将其视为媒体使用雷诺兹特权必须越过的十重障碍;3)这些问题导致雷诺兹特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媒体难以依靠雷诺兹特权在诽谤诉讼中胜诉;4)雷诺兹特权的复杂性还导致媒体的举证责任繁重,以及高昂的诉讼费用;5)作为雷诺兹特权的特殊发展,中立报道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体提供了一项有效抗辩,但其适用范围狭窄,仅保护媒体全面而中立地报道冲突双方间正在进行的争论;6)尽管英国司法部支持以成文法的形式将经典雷诺兹特权和中立报道原则固定下来,但其出台的诽谤法草案中的有关条文,实质上仅是编纂雷诺兹特权在普通法中的发展。唯一的亮点是试图将经典雷诺兹特权的适用范围延伸至观点的表达,但与草案中“诚实的观点”抗辩的重叠问题尚未解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