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ER,PR,VEGF,IGF-1,HGF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6h】

ER,PR,VEGF,IGF-1,HGF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词表

目录

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研究对象

2.3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ER、PR、VEGF、IGF-1、HGFmRNA在子宫内膜息肉及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3.2 ER、PR、VEGF、IGF-1、HGF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及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3.3 ER、PR与VEGF、IGF-1、HGF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1)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4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5 VEGF与ER的关系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1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

2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3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子宫内膜息肉是妇女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子宫内膜息肉和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分泌情况,从性激素受体和细胞因子方面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0例,标本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粤北人民医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的患者,使用电切镜切除的息肉组织作为实验组,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认为非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同时取同一患者息肉邻近部位正常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认为正常子宫内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R、PR、VEGF、IGF-1、HGF mRNA在息肉和息肉旁正常内膜中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相对应蛋白质的分泌情况。
  结果:(1)QRT-PCR结果:息肉组织及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VEGF、IGF-1、HGFmRNA的表达。ER、VEGFmRNA在息肉组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IGF-1、HGFmRNA在息肉组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内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ting结果:息肉及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中均存在ER、PR、VEGF、IGF-1、HGF对应蛋白质的分泌。ER、VEGF、HGF在息肉组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IGF-1在息肉组与正常内膜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R、PR与各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ERmRNA与VEGF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2,P=0.00)。
  结论:(1)ER在局部内膜的过度表达,通过引起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强及推测通过使ER的作用时间延长,导致息肉的形成。(2)VEGF参与了息肉的形成,且可能与ER在息肉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3)在息肉组织中未见IGF-1及HGF的过度表达,但其与内膜息肉的形成是否有关,仍需进一步探讨IGF-1R、IGFBP及c-Met的表达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