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新莽铜嘉量看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发展
【6h】

从新莽铜嘉量看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理论文献综述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新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

2.1 关于历史人物王莽各家的褒贬看法及其改革措施

2.2 深度剖析王莽复古改制覆亡原因

第3章 新莽铜嘉量——传统造物智慧的奇思妙想

3.1 新莽铜嘉量概述

3.2 新莽铜嘉量——当时科技最高水准的集大成者

第4章 栗氏量——度量衡史上之瑰宝,匠人智慧之结晶

4.1 栗氏量顺势而生的社会背景

4.2 严谨的制作步骤

4.3 考究的材质选择

4.4 巧妙独创失蜡法

4.5 严格冶炼步骤及精湛技术要求

4.6 铭文解读

第5章 黄钟律管——古人确定度量衡标准的原始睿智

5.1 研究黄钟累黍的历史意义

5.2 黄钟之涵义

5.3 黄钟、累黍与度量衡之关系

5.4 以黄钟累黍校度量衡之弊端

5.5 以自然现象作度量衡标准的狭隘性

5.6 科学的设计思想古已存之

第6章 度量衡单位中饱含的原始睿智

6.1 长度单位的确立所包含的传统智慧

6.2 容量单位的确定所饱含的原始智慧

6.3 重量单位的确定所蕴含的原始睿智

第7章 度量衡制度随同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7.1 史前社会——度量衡的萌芽阶段

7.2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初步建立

7.3 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普遍使用

7.4 度量衡史上大一统时代——秦统一度量衡及其措施

7.5 度量衡的完备时期——两汉

7.6 三国时期的度量衡

7.7 两晋时期的度量衡

7.8 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

7.9 隋代的度量衡

7.10 盛唐的度量衡

7.11 宋代的度量衡

7.12 元代的度量衡

7.13 明代的度量衡

7.14 清代的度量衡

7.15 民国时期的度量衡

第8章 度量衡单位数值在当今社会中的流传

8.1 长度单位的日用词汇应用

8.2 容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8.3 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8.4 度量衡单位对人们生活方式无形的影响

第9章 度量衡——传统造物智慧之“巧”“妙”

9.1 公平至上

9.2 智者创物

9.3 取之有道

9.4 文以载道

9.5 巧夺天工

9.6 适者生存

9.7 宜用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集

致谢

发表论文

比赛获奖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中国的传统造物设计智慧由来已久,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根同源,为什么曾经首屈一指的匠人造物设计智慧没有一步步地随同社会的向前推进而被承传和继续发扬光大,反而没落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中,反思为什么中国的现代设计不能立足于本土之上,而是以学习西方的设计思想、与西方设计同质化为荣。中国如何从传统造物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工艺文化,这是一个值得当今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新莽时期介于西汉和东汉之间,在历史上向来是个被众口谩骂的时期,王莽也被大众偏见地视为祸根毒瘤,不被正视。王莽是否真是一个败家的乱臣贼子,我们应该将其行为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下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王莽在新朝时期的一系列复古改制的行动当中,其它改革措施都因为触犯了达官显贵的利益而被强烈反对,进而丝毫未取得应有成效。唯有度量衡的改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度量衡理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世代被奉为圭臬,一脉相承,直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才被国际上通用的万国公制所取代。
  历史上度量衡制度最完善的新莽时期,有一件度量衡标准器——新莽铜嘉量应运而生,它被视为度量衡史上之瑰宝,匠人集体最高智慧之结晶。即一件量器上,集“龠、合、升、斗、斛”五量于一身,相互之间成倍比关系,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并且根据器物铭文上所设定的尺寸,能够求出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量值,即以度数审其容。追本溯源,它巧妙的设计、科学的思想、考究的材质、独创的冶炼方法完全承传于战国时期工匠们设计创造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让今人不禁惊叹在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设计概念已如此超前,制作工艺如此高超,制造的器物与现今相比,从思想观念方面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栗氏量确立标准的方式,又源于古代度量衡标准确立——黄钟累黍之说。通过这种方式层层抽丝剥茧,向前推进,能够窥探出古人传统造物的原始设计智慧,不断地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成科学合理的度量衡理论体系。
  本文将中国度量衡制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度量衡萌芽(史前社会)——度量衡初步建立(夏商周时期)——度量衡的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大一统时期(秦国时代)——度量衡完备时期(西汉、新莽、东汉时期)——度量衡逐渐衰落(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剖析其度量衡制度发展背后的社会和经济根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度量衡制度为什么最终会被国际通用的万国公制所取代的原因,探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的发展脉络,分析其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的变化所呈现出的一部度量衡制度变化史。
  通过对新莽铜嘉量、栗氏量、原始度量衡标准设定的智慧以及整个度量衡制度发展历程的分析,推出中国传统匠人造物设计智慧的结论:公平至上、智者创物、取之有道、文以载道、巧夺天工、适者生存、宜用之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