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期复极者心电图Tp-Te间期的观察
【6h】

早期复极者心电图Tp-Te间期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ER概述

1.2 E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1.3 ER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

1.4 Tp-Te的形成机制

1.5 Tp-Te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1.6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础资料

3.2 下壁ER组的QTc、Tp-Te及Tp-Te/QTc

3.3 侧壁ER组的QTc、Tp-Te及Tp-Te/QTc

3.4 下侧壁ER组的QTc、Tp-Te及Tp-Te/QTc

3.5 ER各亚组与C组的典型ECG表现

第四章 讨论

4.1 基础资料

4.2 ER的分组和Tp-Te测量导联的选择

4.3 ER与Tp-Te、Tp-Te/QTc

4.4 结语

4.5 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综述

本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
  近年研究显示,早期复极(ER)具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其潜在机制主要是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增大。体表心电图(ECG)的T波峰末间期(Tp-Te)可间接反映心室壁的TDR,且Tp-Te延长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本研究以ER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Tp-Te和Tp-Te/QTc的变化,间接反映ER者左心室的TDR。
  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总共入选395人,主要分为两组:ER组和对照(C)组。ER组共239人,根据ER在常规十二导联ECG上出现的导联组差异分为三个亚组:下壁ER组、侧壁ER组和下侧壁ER组。C组共156人,同样分为三个亚组:C1组、C2组和C3组,各亚组在人数、年龄和性别上与ER组各亚组相匹配。所有入选者的ECG均导入麦迪克斯心电分析系统,将每份ECG的Ⅱ导联和(或)V5导联逐个放大5倍后,以TP段为基线,分别测量这两个导联复合波的心电参数,包括Tp-Te、QT间期、心率、J点抬高幅度以及ST段抬高或压低幅度,并计算QTc间期、Tp-Te/QTc,同时记录QRS波末端的形态(即J波形成、R波降支顿挫或正常)。
  结果:
  下壁ER组与C1组间、侧壁ER组与C2组间Tp-Te以及Tp-Te/QTc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侧壁ER组与C3组间Tp-Te以及Tp-Te/QT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壁ER组QRS波末端表现为J波形成者与R波降支顿挫者间Tp-Te以及Tp-Te/QTc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ER组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型者与水平或压低型者间Tp-Te以及Tp-Te/QTc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侧壁ER组内不同J点抬高幅度间、不同QRS波末端形态间和不同ST段抬高幅度间Tp-Te、Tp-Te/Q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壁ER组和侧壁ER组的Tp-Te、Tp-Te/QTc分别比C1组和C2组的明显增大,提示下壁ER者和侧壁ER者的TDR增大,间接反映Tp-Te和Tp-Te/QTc可能适用于评价下壁ER和侧壁ER人群的TDR;下侧壁ER组的Tp-Te和Tp-Te/QTc较C3组则无明显变化,提示ER发生的部位不同,其对心室壁TDR的影响也不同。另外,在不同的ER亚组内,不同心电特征对心室TDR的影响不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