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脑干梗塞致脑干华勒氏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6h】

非脑干梗塞致脑干华勒氏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基本概念及研究基础

3 检查技术

4 研究创新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 非脑干梗塞致脑干华勒氏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分组及资料

1.2 检查技术

⒈3 图像分析

⒈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照组及非脑干梗塞组基本影像学表现

2.2 对照组与非脑干梗塞组脑干FA值、ADC值比较

2.3 非脑干梗塞组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脑干FA值、ADC值对比

2.4 非脑干梗塞组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脑干部位FA值、ADC值变化曲线图及散点图

3 讨论

3.1 华勒氏变性的病理学基础及临床研究

3.2 脑梗塞形成原因及其病理生理学变化机制

3.3 DTI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4 FA值在脑梗塞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3.5 ADC值在脑梗塞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综述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塞后华勒氏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附录

符号表(缩略词表)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非脑干梗塞中,脑干DTI参数(ADC值、FA值)在非脑干梗塞后的变化规律,即脑干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的特点,以及ADC值、FA值与临床症状的轻重及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方法】应用GE1.5T(SignaHDx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所选70例非脑干梗塞组及40例对照组进行脑部常规MRI及DTI成像;其中70例非脑干梗塞组分为急性期(n=25)、亚急性期(n=25)、慢性期(n=20)。检查完成后,将所有数据传输至AW4.5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将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置于脑干三个水平面,即延髓上端、脑桥腹侧、两侧大脑脚(将延髓、脑桥、双侧大脑脚作为脑干的一个整体,数值取上述部位的数据的均值),感兴趣区大小约91-96mm2,应用FUNCTOOL重建ADC图、FA图及DTT图,获得锥体束形态图,同时定量测量脑干FA值、ADC值,并进行定量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脑干梗塞组ADC值和FA值均降低(均p<0.01);而非脑干梗塞组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各期间的ADC值和FA值比较,各期间均有差异性(p<0.05),其中FA值从急性期、亚急性期到慢性期呈逐步、进行性降低的趋势,ADC值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降低,慢性期有升高趋势,甚至超过正常值范围。
  【结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非脑干梗塞后脑干FA值、ADC值呈一定变化趋势, DTI可以通过FA值、ADC值定量分析非脑干梗塞后远隔部位脑干继发性损害华勒氏变性的程度。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的应用使我们从影像学角度对神经纤维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对神经功能损伤早期进行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多评价指标。通过 ADC值及 FA值变化能够从微观方面获得非脑干梗塞灶远端脑干分子水平的信息,从而推断脑干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监测组织弥散特性,可用来预测纤维束的进行性损伤,能为临床提供患者的治疗、预后的影像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