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6h】

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筋膜学说与课题的关系

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成体干细胞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可能机理

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研究

五、实验研究内容

六、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第1章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鉴定及多向分化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大鼠皮肤切口对皮下脂肪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O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O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合格证明

展开▼

摘要

一、背景
   近年来原林教授等提出筋膜学假说认为:人体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和被筋膜支架所包绕的功能系统所共同构成。支持与储备系统的筋膜支架是以干细胞为核心,为功能系统的更新提供细胞补充,并为功能系统的各种细胞的更新、代谢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脂肪组织是支持与储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是机体重要的干细胞储备之一。对机体不同部位(如内脏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ADMSCs深入研究,分析其免疫表型的差异以及多向分化能力有无差别,能对筋膜学假说提供部分理论支持,同时也是进行干细胞移植取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ADMSCs也是目前干细胞的研究热点之一。间充质干细胞具备成体干细胞的特征,能无限传代和多向分化。目前已经从多种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包括骨髓、脂肪、脐带血、外周血和骨骼肌等。间充质干细胞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首先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已经作为种子细胞在各种移植实验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期的研究发现,同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ADM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取材手术小、可重复进行、酶消化分离程序简单等优点,可作为新的成体干细胞来源,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自体ADMSCs作为种子细胞是理想的,为获取大量的自体ADMSCs作为种子细胞,需要获得脂肪组织后在体外进行分离扩增。机体作为获取自体ADMSCs的脂肪组织供体,一般处于某种病理状态下(如创伤状态下)。在这种病理状态下能否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自体ADMSCs,机体的病理状态是否对ADMSCs的多向分化和表面标志造成了影响,是进行ADMSCs移植治疗研究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难题。脑损伤后病理过程复杂,而且神经系统本身的再生能力差,在治疗方面面临许多难题。但目前的各种治疗方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给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机理可能是促进了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或者是替代了损伤的神经细胞。我们研究的内容是静脉移植ADMSCs能否促进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恢复以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的影响。
   二、目的
   1、分离培养SD大鼠的ADMSCs,并进行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检测,进行成骨成脂诱导检测多向分化能力;
   2、内脏(大网膜)和皮下取材获得的ADMSCs在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定量测定、增殖能力以及表面标志是否存在差异;
   3、创伤状态(皮肤切口)对获取的ADMSCs的收获率、增殖能力和表面标志是否造成了影响;
   4、静脉移植ADMSCs能否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否迁移到损伤区域以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有无影响
   三、方法
   1、ADMSCs的分离培养、多向分化、表面标志鉴定
   从6只SD大鼠腹股沟脂肪垫中分离培养ADMSCs。先将脂肪组织剪碎后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将上层脂肪细胞从间质血管碎片中去除,然后以8000-10000cells/cm2的密度种植于培养瓶中。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和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24h后换液去掉未贴壁细胞,贴壁细胞用来扩增传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ADMSCs的形态。
   取第4代ADMSCs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经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2周后用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经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2周后用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沉积。
   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第4代的ADMSCs的表面标志物: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
   2、内脏(大网膜)和皮下ADMSCs的比较
   6只SD大鼠取大网膜和腹股沟脂肪垫,培养扩增ADM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个部位来源的ADMSCs的形态。分别取两种来源的第4代ADMSCs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每只大鼠来源的第4代腹股沟和大网膜ADSCs分别种植于6孔板,成脂定量方法:成脂诱导后用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沉积,后用异丙醇洗脱,在510nm波长测定光密度值OD。成骨定量方法:ADMSCs成骨诱导后用茜素红染色用10%西吡氯铵洗脱,在560nm波长测量光密度值OD。用3个6孔板平均每孔的OD值来表示每只大鼠来源的ADMSCs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
   取两种第4代ADMSCs,计算细胞数目后种植于24孔培养板,每个24小时消化3个孔后计算细胞数。每孔计数2次,3孔的平均值为该时间点细胞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根据公式TD=t×lg2/(lgNt-lgNo)计算出各组ADMSCs倍增时间(TD)。其中t为细胞对数生长时间,Nt为对数生长期终止时间的细胞数,No为细胞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起始时间点细胞数,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来源的第4代ADMSCs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
   3、皮肤损伤对ADMSCs的影响
   6只SD大鼠在左侧腹股沟做皮肤切口后缝合,7d后和6只健康鼠同取右侧腹股沟脂肪垫分离培养ADMSCs。计算对照组和皮肤切口组每mg脂肪组织收获到的间质血管碎片细胞数和贴壁细胞。
   用这两种第4代ADMSCs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绘制生长曲线并测定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
   4、静脉移植ADMSCs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
   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采用大鼠脑冷冻伤模型作为创伤性脑损伤模型。36只体重200-220克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对照组、正常组各1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手术显微镜于中线切开头皮,剥离骨膜,在左侧颞顶叶皮层上用牙科磨钻磨出一直径为5mm的骨窗,保持硬脑膜完整。将-80℃预冷直径4mm重10g的铜棒与硬脑膜充分接触1分钟后缝合头皮。正常组不给任何处理。
   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ADMSCs扩增至第四代,用Brdu标记。用于移植的第4代ADMSCs在进行第4代传代后培养基中加入10μmol/L的Brdu,培养3天后消化收集,用生理盐水重悬,300万/ml。实验组大鼠创伤性脑损伤24h后行ADMSCs尾静脉移植,每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3×10个。
   Morris迷宫检测认知功能的恢复:从大鼠脑损伤后第11天至第14天行Morris迷宫检测,每天检测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记录找到逃生平台的时间(潜伏期)。检测4天后,移动并暴露逃生平台,记录到达逃生平台时间。
   Brdu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的ADMSCs在脑损伤区域的分布:从3组大鼠中每组取3只经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后断头取脑,常规制成石蜡切片。以损伤区域为中心切成5μm切片,行Brdu免疫荧光染色,了解移植的ADMSCs在脑内的分布情况。
   BDNF和GDNF的定量检测:每组9只剩余大鼠立即断头处死取脑,放入液氮中,行western-blot检测BDNF和GDNF的相对含量。Kodak Image Station2000MM成像系统采集图像,获得图像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Tool 3.0处理,用BDNF/Actin 代表BDNF的相对表达量.用GDNF/Actin代表GDNF的相对表达量。
   四、结论
   1、通过这种酶消化方法获得的SD大鼠ADMSCs具有成骨成脂多向分化能力,免疫表型分析显示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2、SD大鼠大网膜和腹股沟脂肪垫来源的ADMSCs均能成骨成脂分化,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定量测定无明显差别,免疫表型不完全相同。
   3、皮肤切口能引起皮下脂肪组织的ADMSCs收获率降低,对获得的ADMSCs在形态、多向分化性质、增殖能力和表面标志方面无明显影响。
   4、静脉移植ADMSCs能定植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损伤皮层,接受移植大鼠脑内BDNF和GDNF的含量增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