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数字化人体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6h】

数字化人体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 数字化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正常踝关节的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下胫腓联合损伤及固定术式的有限元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交通业和建筑业空前发展,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足踝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种也日趋复杂,使骨科临床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足是人体承重的根本,直接与地面接触,除了行走功能外,还能够吸收运动振荡、缓冲地面反作用力,保护躯体重要器官和组织免受伤害,并使人体的重心稳定。
   足踝部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人体生物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者指出生物力学因素在探求足踝部疾病的病因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对足踝部研究多采用传统实验生物力学测试的手段,但是用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实验手段复杂,进行多种载荷工况下的实验往往耗资大、周期长、效率低,而且由于无法在人体上直接实验,因此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各种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规律。
   本研究是在总结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足踝部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构建方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然后构建出了解剖结构比较精细的正常足踝部有限元模型,分别在模型中模拟各种踝关节损伤及内固定术式,探讨其对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
   1.依据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踝关节中立位下螺旋 CT 扫描的右侧踝关节面上20cm以下的足踝部影像学资料,探讨利用Mimics、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解剖结构精细的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使其能反映正常足踝部的力学特性。
   2.根据所建立的正常足踝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施加不同载荷,模拟人体静态中立位单足站立负重状态、踝关节受到内旋力、踩关节受到外旋力、踝关节受到内翻力及踝关节受到外翻力,探讨正常踝关节在不同活动方式中,主要关节周围各组织的应力、位移分布,以及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等情况,同时对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根据所建立的正常足踝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建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模型,并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基础上分别建立踝关节平面上方的2.5cm、5cm螺钉固定模型,探讨各模型在模拟人体中立位单足站立、踝关节内旋、及踝关节外旋加载中主要关节周围组织的应力、位移分布,以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等情况,同时对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通过与正常模型在这 3 种加载中的计算结果对照,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及踝关节平面上方2.5cm、5cm螺钉固定后对踝关节应力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4.根据所建立的正常足踝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建立后踝骨折累及1/5、1/4、1/3及1/2的踝关节面的损伤模型,探讨各模型在模拟人体中立位单足站立、踝关节内旋、及踝关节外旋加载中主要关节周围组织的应力、位移分布,以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等情况,同时对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通过与正常模型在这3种加载中的计算结果对照,探讨后踝骨折分别累及1/5、1/4、1/3及1/2的踝关节面后对踝关节应力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1.数字化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采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的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电流强度240~300mA,螺距1.375~1.75,层厚7.5mm,矩阵512×512,重建层厚0.625mm。对志愿者右足自踝关节上20cm胫腓骨远端向下扫描至足底,扫描时右足保持中立位,以DICOM格式输入个人计算机的Mimics 10.01软件,经自动或手动阈值分割后三维重建出完整足踝部的28块骨骼及外围软组织的三维结构,再以点云输出并导入SolidWorks 2009,利用网格处理向导及曲面生成向导生成几何模型并重建装配体,然后分别导入两种有限元分析软件:(1)方法一为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0的Workbench模块建立完整的足踝部有限元模型。在踝关节的接触面两侧根据关节间隙分别建立了0.5mm关节软骨,其他关节采用仅受压的三维杆单元模拟软骨,并建立了125条弹簧模拟韧带和小腿骨间膜,5条梁单元模拟跖筋膜,材料属性分别参照文献确定。然后参照.Anderson等方法,对模型仅取胫骨及距骨所构成的简单踝关节模型加以测试。通过模拟人体单足站立状态下的力学传递,对模型胫骨下端的上截面施加600 N垂直载荷,对距骨予以约束。测量踝关节胫骨下关节面的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并将结果与前者进行对照。(2)方法二为导入Simulation建立简化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根据研究需要,分别建立了包含胫骨、腓骨、距骨、跟骨及舟骨的5骨装配体,以及还包括骰骨及3块楔骨的9骨装配体的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用“仅延伸”的弹簧模拟韧带连接,其中在踝关节5骨装配体中共建立了31条弹簧,而在9骨装配体中建立了42条弹簧模拟踝关节周围韧带及小腿骨间膜等连接装置。
   2.下胫腓联合损伤及固定术式的有限元分析:在前述方法二所建立的5 骨装配体模型上分别将代表下胫腓联合前韧带、骨间韧带、后韧带及小腿远端8cm的小腿骨间膜弹簧压缩(suppress),模拟建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模型。然后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基础上分别在踝关节平面上方的2.5cm、5cm处平行于踝关节面并穿过腓骨、胫骨骨干的中央生成两个(O)3.5mm孔,分别采用材料为316不锈钢的销钉连接两孔的圆柱面模拟建立两种固定方式的螺钉固定模型。然后设置好网格划分密度生成网格,对各种模型分别模拟人体中立位单足站立及踝关节内旋、外旋运动三种踝关节受力方式进行加载运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正常模型在这3种加载中的计算结果相对照。
   3.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在前述方法二所建立的5骨装配体模型上,在模型的胫骨下端踝关节面上按照文献报道的标准,分别切除相应大小的骨块,模拟后踝骨折累及1/5、1/4、1/3及1/2的踝关节面,同时删除累及损伤的韧带,建立4种后踝骨折损伤模型。然后设置好网格划分密度生成网格,对各种模型分别模拟人体中立位单足站立及踝关节内旋、外旋运动三种踝关节受力方式进行加载运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正常模型在这3种加载中的计算结果相对照。
   结果:
   1.在按方法一所建的完整的足踝部有限元模型中,将胫、距骨组成的踝关节测试结果与Anderson等实验结果对照后发现,二者在中立位踝关节垂直加载下应力主要分布于胫骨下关节面中部及前外侧,最大应力处于2.7MPa~4.0MPa之间,在分布区域和分布趋势、数值大小上基本一致,初步证明本模型是有效的。按方法二所建立的简化的两个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经测试可以模拟踝关节的不同受力情况,并可进行正确的加载运算,而且单元数、节点数、运算时间适中。各种加载后所产生的应力、位移的结果合理,比较贴近真实状况。将结果与Liacouras和Wayne在相同边界条件下所作的踝关节外旋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本模型在踝关节外旋加载中胫骨的旋转角度为3.85°,与其有限元模型计算的4.28°比较接近,另外本模型的主要关节的接触力大小也与其结果对应性较好,证明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2.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后会导致腓距关节的接触力降低,其他关节接触力增高,踝关节部分韧带抗阻力承受的载荷增大,胫骨、腓骨下端位移增大,胫骨的旋转角度(模型中代表踝关节旋转角度)有了明显增大,分别从正常的踝关节内旋时的7.11°增加到了12.43°,外旋时的3.85°增加到了5.46°,其中踝关节外旋加载结果显示与Liacouras和Wayne关于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的研究结果,--胫骨的旋转角度在踝关节外旋模拟加载中从正常4.28°增加到了损伤后为5.60°,对比非常接近,说明本损伤模型结果具有有效性。而后对两种螺钉固定模型模拟研究发现,各关节的接触力都比正常有所减少,胫骨、腓骨下端位移减少,胫骨的旋转角度明显缩小,腓骨旋转角度趋向于同胫骨接近,但这两种螺钉固定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
   3.对累及损伤不同大小关节面的后踝骨折模型的研究发现,在中立位单足站立时,后踝骨折从损伤1/4踝关节面开始踝关节的最大应力明显增高,而在踝关节内旋加载中踝关节的最大应力是从损伤1/3踝关节面以上明显增高;各骨折模型在中立位单足站立及踝关节内旋加载中均表现为腓距关节的接触力降低,胫距(踝)关节接触力增高;另外,胫骨的旋转角度在踝关节内旋加载时随着后踝骨折损伤关节面的增大角度呈递减趋势,而在踝关节外旋加载中,其角度又随着损伤程度加重而表现为递增现象。
   结论:
   1.本研究利用Mimics、SolidWorks、ANSYS等软件依据螺旋CT扫描的二维图像构建出了解剖结构精细的正常人体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对客观地反映了足踝部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模型经验证有效,并可在模型上模拟足踝部不同受力方式进行力学分析。
   2.通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及两种螺钉内固定的模型结果分析显示,下胫腓联合损伤会导致胫、腓骨下端位移增加,使踝关节在内旋与外旋活动中关节活动度增加,从而引起关节不稳定;而在使用两种位置的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后,均表现为关节活动中各骨位移减少,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接触力减小,但两种位置的螺钉之间对比差异性不大,因此,其并非属于符合生理的固定,只适宜短期使用。
   3.通过对累及损伤不同大小踝关节面的后踝骨折模型的结果分析表明,尽管小的后踝骨折(损伤1/4以下关节面)在本研究中显示没有明显增加踝关节的最大应力,临床中可考虑保守治疗,但各种后踝骨折都会引起关节接触力及关节活动度发生明显改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