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正常及POP女性盆底肌静息MRI三维重建研究
【6h】

正常及POP女性盆底肌静息MRI三维重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健康未育青年女性盆底肌MRI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特点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已育无POP症状中年女性盆底肌MRI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特点分析

一 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OP女性盆底肌MRI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特点分析

一 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三、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健康青年未育女性盆底肌MRI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特点分析
  目的:
  利用MRI数据构建健康未育青年女性盆腔三维模型,探索测量方法,从三维立体的角度量化分析未育青年女性盆底肌形态特点。
  方法:
  1、入选对象均无盆腔手术史,通过问卷调查排除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症状,B超检查排除盆腔脏器实质性病变,排除MRI检查禁忌症。对其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后行横断位T2WI扫描。全部数据以Dicom3.0格式保存。
  2、分析MRI原始数据,观察25例青年未育者阴道形态、髂尾肌形态以及肛提肌裂孔形态,耻骨直肠肌在耻骨联合下缘起始处有无缺损。利用Mimics软件构建骨盆、盆腔器官(包括子宫、阴道、膀胱、尿道、直肠及肛门)及盆底肌的三维模型,并以STL格式导出。
  3、Mimics软件中测量骨盆耻尾线(PCL)、坐骨棘间距(IS)、坐骨结节间距(IT),测量肛提肌体积(LVO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及前后径(LH-L),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将上述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入到UG软件中,测量宫颈内口(Cu)、宫颈外口(Cd)、阴道后穹窿(VP)、阴道前穹窿(VA)、膀胱颈(BN)、肛直肠连接处(R)距PCL线的距离。
  结论:
  利用MRI数据集能反映女性盆腔脏器及盆底肌肉群空间结构及毗邻关系,可重建出三维模型,并对反映肛提肌功能、脏器的相对位置的参数进行测量及量化分析,有助于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评估盆底功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已育无POP症状中年女性盆底肌MRI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特点分析
  目的:
  利用MRI数据构建已育、无POP症状、中年女性盆腔三维模型,与健康青年未育女性对比,描述年龄、经阴分娩、BMI因素对女性盆底造成的影响变化。
  方法:
  1、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在南方医院因内膜癌、CIN就诊的患者28例,平均年龄(55.00±9.19)岁,平均(BMI24.05±2.97)kg/m2,入选对象均为经阴道分娩,产次1-4次(包含1次、4次),平均产次(2.43±0.79)次,均无产钳助产史,超声排除盆腔巨大包块、巨大肌瘤病,通过问卷调查及妇科检查排除尿失禁和POP症状,均无盆腔手术史,排除MRI检查禁忌症。对其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后行横断位T2WI扫描。全部数据以Dicom3.0格式保存。
  2、分析MRI原始数据,观察阴道形态、髂尾肌形态以及肛提肌裂孔形态,耻骨直肠肌在耻骨联合下缘起始处有无缺损。利用Mimics软件构建骨盆、盆腔器官(包括子宫、阴道、膀胱、尿道、直肠及肛门)及盆底肌群的三维模型,并以STL格式导出。
  3、Mimics软件中测量骨盆耻尾线(PCL)、坐骨棘间距(IS)、坐骨结节间距(IT),测量肛提肌体积(LVO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及前后径(LH-L),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将上述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入到UG软件中,测量宫颈内口(Cu)、宫颈外口(Cd)、阴道后穹窿(VP)、阴道前穹窿(VA)、膀胱颈(BN)、肛直肠连接处(R)距PCL线的距离。
  4、与第一部分青年未育女性对比,分析已育无POP症状中年女性盆底变化。
  结论:
  1、利用MRI数据结合三维模型可对已育中年无POP症状女性的盆底结构变化做出评估,可全面显示盆底结构及状态。
  2、受年龄、BMI的增大,以及阴分娩的影响,已育中年无POP症状女性盆底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宫颈内口、宫颈外口、阴道后穹窿位置无明显变化,膀胱颈、阴道前穹窿位置逐渐下移,但仍位于PCL以上;肛直肠连接位置下移至PCL线以下;阴道形态出现“(u)”形、“一”形改变,提示分娩后阴道旁筋膜受损,但仍能维持阴道规则形态;肛提肌裂孔形态出现“U”形改变,参数向盆底松弛方向变化。
  第三部分POP女性盆底肌MRI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特点分析
  目的:
  利用MRI数据构建盆腔器官脱垂(POP)女性盆腔三维结构,分析静息状态下POP患者肛提肌及盆腔脏器变化特点。
  方法:
  1、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南方医院诊断为POP的患者31例,平均年龄(57.42±9.82)岁,平均BMI(23.90±2.53)kg/m2,均为经阴道分娩,产次1-5次(包含1次、5次),平均产次(2.90±1.01)次,无产钳助产史,无盆腔手术史,超声检查排除巨大盆腔包块、巨大肌瘤病,其中Ⅰ度4例,Ⅱ度14例,Ⅲ度10例,Ⅳ度3例,排除MRI检查禁忌症后采集其盆腔MRI数据集。
  2、分析MRI原始数据,观察阴道形态、髂尾肌形态以及肛提肌裂孔形态,耻骨直肠肌在耻骨联合下缘起始处有无缺损。利用Mimics软件构建骨盆、盆腔器官(包括子宫、阴道、膀胱、尿道、直肠及肛门)及盆底肌群的三维模型,并以STL格式导出。
  3、Mimics软件中测量骨盆耻尾线(PCL)、坐骨棘间距(IS)、坐骨结节间距(IT),测量肛提肌体积(LVO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及前后径(LH-L),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将上述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入到UG软件中,测量宫颈内口(Cu)、宫颈外口(Cd)、阴道后穹窿(VP)、阴道前穹窿(VA)、膀胱颈(BN)、肛直肠连接处(R)距PCL线的距离。
  4、分别与第一部分青年未育女性(即青年未育组)以及第二部分已育无POP症状女性(即中年已育组)对比,分析POP女性盆底结构变化特点;同时也对不同POP程度进行组间比较。
  结论:
  1、静息状态下以MRI数据为基础构建的盆底三维结构能够通过显示和量化盆腔整体情况客观地评估POP患者盆底结构的变化,肛提肌参数与脏器位置是评价盆底功能的重要指标,对诊断和评估POP患者的情况有临床意义。
  2、与青年未育女性比较,受年龄、经阴分娩、BMI以及POP的影响,POP患者阴道形态、髂尾肌形态以及肛提肌裂孔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大部分失去正常形态;耻骨直肠肌在耻骨联合下缘起始处出现断裂;盆腔脏器明显位置下移;肛提肌裂孔变大,与耻骨联合下缘处附着处距离变大,肛提肌板角度增大,肛提肌体积变小。
  3、控制年龄、经阴分娩以及BMI后,POP女性与无POP症状女性相比,变化趋势与上述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程度较与青年未育发生的变化小。
  4、POP患者在平卧位行静态MRI检查时回纳脱垂器官,所构建三维模型不能反应不同程度间的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