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6h】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主要项目的定义

2.4 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年龄与HPV感染

4.2 社会因素与HPV感染

4.3 生活习惯与HPV感染

4.4 性行为因素与HPV感染

4.5 生育史与HPV感染

4.6 个人及家族病史与HPV感染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尽60万,死亡约30万。中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6万,死亡约8万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病因学的预防及早诊早治方案。因此研究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及治疗十分重要。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几乎所有(99.7%)的宫颈鳞癌都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HPV是一组双链DNA病毒,属乳头状病毒科,是由DNA核心和蛋白衣壳组成的无包膜病毒。HPV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各异,核壳体蛋白质的抗原性不同,这决定了HPV具有多种分型。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HPV亚型,按其感染上皮所在部位分为:皮肤型HPV和生殖道上皮型HPV。其中大约有50种亚型可感染生殖系统,按HPV在诱发生殖道恶性肿瘤中的危险性的不同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组:HPV6、11、40、42、43、44、54、61、70、72、81、cp6108等低危型是引起尖锐湿疣及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等良性病变的主要病因;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和82等高危型是女性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15种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和宫颈早期损伤有直接关系,其中的HPV16、18、31和45亚型与宫颈鳞癌关系最为密切,而HPV16、18和45亚型最易导致宫颈腺癌。高危型HPV最为典型的特点是诱导中、末分化阶段细胞中的DNA合成,并且由E6和E7原癌蛋白来实现;E6和E7通过改变机体上皮细胞终末分化,破坏细胞周期负调控,诱导细胞进入S期,使细胞感染,并使表达E6和E7原癌蛋白的感染细胞绕过正常细胞周期监测点,导致遗传基因损伤,最终发展为肿瘤。
  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有50%会获得一种以上的HPV感染,但多为一过性,而持续的高危险HPV感染才是发生宫颈病变的必要条件。而高危险HPV对宫颈的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早婚早育、多育、性生活紊乱、多个性伴侣、免疫力低下、吸烟、服用避孕药等,而不同的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人群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通过预防和控制宫颈HPV感染可对宫颈癌进行初级预防。
  目的:
  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和清除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月到2015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行宫颈病变筛查的患者1471例,均为意识清醒,智力正常,自愿配合调查,完成调查量表全部内容者。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病例,把有性生活史、非妊娠状态、有完整的子宫、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高危型HPV-DNA荧光定量阳性的650例作为研究组;把有性生活史、非妊娠状态、有完整的子宫、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高危型HPV-DNA荧光定量阴性的821例作为对照组。
  2.数据采集
  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高危型HPV感染危险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民族、户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吸烟或被动吸烟史、饮酒史、性伴侣数、避孕措施、性卫生习惯、初次性生活年龄、初次分娩年龄、孕产次、绝经、妇科病史、丈夫疾病史、宫颈癌家族史等因素。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于做高危型HPV检测时直接询问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表。
  3.实验方法
  采用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的试剂盒进行检测分析。检测13种高危型HPV的感染。标准:≥500IU/ml为阳性。仪器为:罗氏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
  4.统计学处理分析
  将经核实、整理后的调查表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各变量的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共调查宫颈病变患者1471例,年龄在18-70岁之间,最大70岁,最小18岁,调查对象年龄跨度大。病例组650例,平均年龄40.45±9.24岁,中位数年龄40岁:对照组821例,平均年龄36.85±9.13岁,中位数年龄37岁。
  1.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1.1 年龄、民族、籍贯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两组人群在年龄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民族、籍贯等方面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两组人群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方面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职业无显著性差异。
  1.3 吸烟、饮酒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吸烟史、被动吸烟史、饮酒史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吸烟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
  1.4 性伴侣数、性卫生习惯与宫颈高危型HPV毒感染的关系
  初次性生活年龄小易致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且其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生活前双方清沈习惯、单一性伴侣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且其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
  1.5 避孕措施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使用避孕药、节育器、绝育术易致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且其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
  1.6 生育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初次分娩年龄小、孕产次多易致宫颈高危型HPV,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次分娩年龄小、经常行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1.7 个人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手术宫颈损伤史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绝经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家族史的人群感染宫颈高危型HPV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褥感染史、子宫肌瘤史、卵巢癌史、宫颈癌家族史是宫颈高危型HPV的危险因素。
  1.8 阴道内环境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白带异味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带异常、白带异味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1.9 丈夫疾病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无鼻咽癌病史与感染宫颈高危型HPV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丈夫患前列腺疾病、鼻咽癌病史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1 社会因素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在两组人群的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见,这些社会因素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
  2.2 行为习惯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饮酒史、未服避孕药、避孕套的使用时间、性伴侣数、性生活前清洗习惯、初次分娩年龄、分娩次数、人流药流次数等因素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个人史及妇科病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
  手术宫颈损伤史、绝育术史、宫颈癌家族史等因素在两组人群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宫颈损伤史、绝育术史、宫颈癌家族史等因素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2.4 丈夫疾病与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无鼻咽癌病史在两组人群的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为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1.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少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
  2.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性行为和性卫生习惯等可增加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风险。使用避孕套是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因素。
  3.初次性生活的年龄小、初次分娩年龄小是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孕产次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呈剂量反应关系。
  4.丈夫有鼻咽癌病史,家族有宫颈癌病史是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