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辐射剂量率研究
【6h】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辐射剂量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动态变化及其有效半衰期估算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辐射剂量率测量仪器及性能

1.1.3 辐射剂量率测量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率

1.2.3 131I有效半衰期估算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住院隔离时间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同第一章

2.1.2 本底、标准源及患者剂量率测定仪器

2.1.3 出院判断标准

2.2 结果

2.2.1 本底辐射剂量率及400MBq131I标准裸源辐射剂量率

2.2.2 患者所需住院隔离时间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周围人群放射防护指导建议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辐射剂量率测定仪器、方法及结果同第一章

3.1.3 不同人群时间限值估算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DTC患者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下降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治疗方法

4.1.3 测量仪器及方法

4.1.4 分组标准

4.1.5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总结

本文的创新、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动态变化及其有效半衰期估算研究
  目的:
  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随时间、距离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距离患者1m处的辐射剂量率估算DTC患者131I有效半衰期。
  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5年10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DTC术后患者共141例,按照实施131I治疗的次数,将患者分为首次治疗组,分别在距离患者0.5、1、2、3m处测量其辐射剂量率。
  结果:
  141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1例,平均年龄(40.8±12.5)岁。其中FT组患者79例,男22例,女57例,平均年龄(36.4±14.7)岁,给予131I剂量2590~7030MBq,平均剂量(5220.7±1058.2)MBq; RT组患者62例,男18例,女44例,平均年龄(42.3±13.6)岁,给予131I剂量4440~9250MBq,平均剂量(6682.2±1076.7)MBq,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T组患者平均给药剂量小于RT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TC术后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及距离延长迅速下降,RT患者辐射剂量率下降更为快速;FT组患者治疗4天后下降速率减缓,RT组患者治疗2天后下降速率减缓;DTC术后患者131I有效半衰期随时间推移延长,治疗后头3天,FT、RT两组患者131I平均有效半衰期分别为1.08天、0.54天,所有患者平均为0.81天;7天后,所有患者有效半衰期接近131I物理半衰期。
  第二章: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住院隔离时间评估
  目的:
  监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依据距离患者1m处的辐射剂量率确定患者所需住院隔离时间。
  方法:
  制备400MBq131I标准裸源,在距离地面1.5m、距离1m外测量其辐射剂量率,单位为uSv/h;测量该区域本底辐射剂量率水平,测量5次,取平均值,单位为uSv/h;将141例DTC术后患者按照实施131I治疗的次数分为FT、RT两组,在同一区域测量距离患者1m处的辐射剂量率,单位为uSv/h,测量时间从患者实施131I后一天开始,每间隔一天测量一次,直至患者1m处的辐射剂量率≤400MBq131I标准裸源所对应的辐射剂量率。
  结果:
  400MBq131I标准裸源在距离1m处的辐射剂量率为30.47uSv/h,测量该区域内的本底辐射剂量率平均为0.35uSv/h,判断标准为30.47uSv/h-0.35uSv/h=30.12uSv/h,记为30uSv/h。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出院达标率随时间推移增加,以治疗后2天增长最为快速,RT组达标率增长快于FT组;以患者体内131I滞留活度为400MBq为标准判断患者出院时间:实施131I治疗1天后,FT组患者出院达标率高于RT组,分别为8.9%、4.8%; FT、RT两组患者全部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分别为实施131I治疗后7天、4天,两组患者所需的平均住院隔离时间分别为(2.4±1.1)天、(2.0±0.4)天;实施131I治疗3天后,仅9.2%的患者1m处的辐射剂量率仍>30uSv/h,其中11例为FT组患者,治疗前的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静态显像及治疗后48小时131I全身扫描检查均提示甲状腺组织明显残留;另外2例为RT组患者,治疗后48小时131I-WBS检查提示全身多处摄碘能力强的骨转移病灶。
  结论:
  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距离患者1m处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依据患者体内滞留131I活度为1110MBq为标准评估患者所需住院隔离时间:FT组患者于治疗5天后完全符合出院标准,可予解除住院隔离,平均住院隔离时间为(1.5±0.7)天;RT组患者于治疗2天后可全部解除住院隔离,平均住院隔离时间为(1.3±0.5)天。按照我国现行的最新标准规定的患者体内滞留131I活度为400MBq(即1m处剂量率≤30uSv/h)为依据:FT组患者全部于治疗7天后可以解除住院隔离,平均隔离时间为(2.4±1.1)天;RT组患者于治疗4天后可以全部解除住院隔离,平均住院时间为(2.0±0.4)天。总之,除甲状腺组织明显残留及摄碘能力强的多发骨转移患者外,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住院隔离3天足以保证辐射安全。
  第三章: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周围人群放射防护指导建议制定
  目的:
  根据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随时间-距离的变化,估算医护人员、患者看护人员、家属、普通公众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可能接受的辐射剂量,根据我国对DTC患者周围不同人群的剂量限值规定,计算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距离条件下与患者接触的限制期,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放射防护指导建议。
  方法:
  2015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DTC术后患者141例,根据治疗次数分为FT、RT两组,分别在距离患者0.5、1、2、3m处,从患者服131I一天(24h为一天)后开始测量其辐射剂量率,每间隔一天测量一次,直至服药后7天;7天后延长测量间隔时间,每间隔7天测量1次直至服药后28天。
  结果: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医护人员、患者看护人员、家属、普通公众的年剂量限值分别为20mSv、5mSv、1mSv、1mSv,根据Mountford法计算出医护人员、看护、家属及普通公众的天剂量限值分别为83.33uSv/d、166.67uSv/d、16.67uSv/d、33.33uSv/d;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在距离患者0.5m处为FT、RT患者实施诊疗措施的平均时间限值分别为每天1.32、1.67小时;医护人员、患者看护人员、家属及普通公众与FT组患者在距离0.5、1、2、3m处的限制期分别为治疗后第5、4、3、2天,第5、4、3、3天,第7、5、5、4天,第6、5、4、3天;RT组患者与上述人员在距离0.5、1、2、3m处接触的限制期分别为治疗后第4、3、3、2,第5、4、3、3天,第6、5、4、4天,第5、4、3、3天。对个别甲状腺组织明显残留及摄碘能力强的多发骨转移患者,患者与各类人员在0.5m处自由接触的限值期延长至治疗后28天。
  结论:
  本研究通过监测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不同时间、距离的辐射剂量率,按照不同人群的年剂量限值估算其与患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下接触的时间限值,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在0.5m处为FT、RT患者实施诊疗措施的平均时间限值为每天1.32、1.67小时;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DTC患者在0.5、1、2、3m处的平均限制期分别为治疗后第7、5、5、4天;对于甲状腺组织明显残留及摄碘功能强的多发骨转移患者,限制期应当给予延长,此类患者在0.5m处解除隔离限制的时间为治疗后28天;限制期前所有与患者接触的人群均应遵守时间限制,这足以保证所有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满足相关标准。
  第四章:DTC患者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下降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可能影响DTC患者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下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指导核医学医师个性化的评估DTC患者辐射风险及制定防护建议。
  方法:
  2015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行131I治疗的141例DTC术后患者。纳入标准:术后病理证实为DTC。排除标准:行动困难,无法配合测量的DTC患者。所有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前均禁碘饮食1个月,停服左旋甲状腺素或甲状腺素片3~4周。141例DTC患者按照实施131I治疗48小时后,距离1m处的辐射剂量率是否≤30uSv/h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SH、24小时甲状腺摄碘率、治疗次数、颈部B超检查结果、治疗前甲状腺静态显像、治疗后48小时131I-WBS显像结果与患者治疗48小时后是否达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131I给药剂量、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sTg水平、转移情况与患者治疗48小时后是否达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TC患者剂量率下降与患者24小时甲状腺摄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SH水平、治疗次数、颈部B超检查结果、治疗前甲状腺静态显像、治疗后48小时131I-WBS显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下降速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量、sTg、尿碘、原发肿瘤病理类型、转移情况无关,与患者131I治疗次数、TSH、24小时吸碘率、颈部B超、甲状腺静态显像、治疗48小时后131I-WBS检查所示甲状腺是否残留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24小时摄碘率是患者辐射剂量率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评估患者实施131I治疗后所需住院隔离时间时应综合考虑患者临床信息,特别是24小时甲状腺吸碘率,个性化的评估DTC患者131I治疗后的辐射风险和制定辐射防护指导意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