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研究
【6h】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书术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现状

2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诊断

3 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的药理作用机制

4 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5 替罗非班的实验室监测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活化的方法

3 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

4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

5 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

1 手术结果

2 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查指标

3 预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3 流式细胞术监测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价值

4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支架辅助栓塞术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替罗非班注射液在颅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现状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症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后主要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年发病率为6-35.6/10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所以应尽早的接受诊断和治疗。
  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后遗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已被广泛接受并在临床逐渐普及应用。但支架置入主要的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术后需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目前多采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形成,但对于出血的动脉瘤患者,面临着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以及对万一栓塞治疗失败。需要改做外科手术的患者,血小板的功能不能及时恢复,无法马上接受外科手术,所以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有很多顾虑。因此,颅内支架植入术中及术后选择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成为了手术成功的关键。
  由于替罗非班(timfiban)作为一种可以逆转的非肽类拮抗血小板外层膜上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药物,作用快、半衰期短,停药后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除了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效果外,还能够溶解新形成的血栓,为颅内动脉支架植入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09例,其中破裂动脉瘤213例,未破裂动脉瘤79例。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2~4ug·kg-1(约2-4ml),静脉推注,3~5min内),术后返回病房继续给予(0.03~0.05ug·kg-1·min-1)持续泵24h,次日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结果:①309例患者中,应用替罗非班期间动脉瘤再出血6例(1.9%),脑血栓2例(0.6%),气管隆突处渗血1例(0.3%)。其中298例术后12~24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②309例患者中,资料完整的76例患者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在术前、术后1d(应用替罗非班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75.7±10.4)%和(71.9±15.9)%(t=2.147,P=0.035);133例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在术前、术后3d后的平均值分别为(73.2±13.2)%和(27.9±22.1)%(t=20.25,P<0.001)。
  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用时需慎重。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能够客观反映血小板的抑制情况,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