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蜗突触带的发育观察和长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耳蜗损伤的机制研究
【6h】

耳蜗突触带的发育观察和长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耳蜗损伤的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C57小鼠毛细胞突触带的发育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耳蜗损伤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英文缩写注解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需解决的问题

综述 耳蜗带状突触与噪声性听力损失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耳蜗突触带发育的时间特点和空间分布,明确C57BL/6j小鼠突触带稳定的时间,探讨长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耳蜗损伤的病理机制。
  方法:
  (1)全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记录不同发育阶段耳蜗毛细胞突触前膜上突触带的发育与分布;(2)应用免疫荧光、HE染色、耳蜗电镜扫描评估耳蜗除带状突触之外的结构成分的变化;(3)中等强度白噪声,70dBSPL,8h/天,持续暴露3月,建造模拟环境噪声慢性暴露的动物模型;(4)采用ABR检测评估听觉阈值和诱发电位I波幅度;(5)应用小鼠耳蜗音频定位图,建立全耳蜗突触带与听觉频谱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果:
  (1)C57小鼠出生后0d,在内外毛细胞的胞质即可观察到CtBP2的信号表达;出生后第6天,CtBP2的信号数目在内外毛细胞的胞质和基底侧膜上的表达均达到高峰,突触带信号的增长在外毛细胞上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出生后第12-60d,内外毛细胞上的CtBP2信号数目急剧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且在毛细胞上的分布逐渐向基底侧膜聚集。功能学上,ABR可检测听力出现于出生后13.2天;(2)内毛细胞上突触带富集于耳蜗中间区域(距顶转50%-70%),可达18.6个/细胞,明显高于突触带在耳蜗顶转10%-20%(7.4个/细胞)和底转90%-100%(9.6个/细胞)区域的分布。外毛细胞沿耳蜗基底膜螺旋分布未见明显差异,1-3个/细胞;(3)中等强度噪声暴露3个月,在听觉频谱范围内,各频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且以8-16kHz频段阈值及ABR I波幅度下降明显;(4)借助耳蜗音频定位,突触带计数显示,沿耳蜗螺旋突触带数目广泛减少,且在距耳蜗顶转50-70%区域突触带减少明显高于其他区域。(5)与对照组相比,毛细胞计数、静纤毛排列、螺旋神经元计数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1)幼年C57小鼠,毛细胞与蜗神经纤维的突触联系出生前即已存在。出生后12d前,突触带经历数目和空间分布上的剧烈变化,12d后逐渐趋于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出生13.2d后,小鼠开始出现听力。因此,突触带成熟的时间和小鼠听觉发生时间的吻合,提示功能成熟的突触带是听觉发生的前提之一;(2)60日龄的C57小鼠,突触带沿耳蜗的分布趋于稳定;(3)长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可致在多个频率上不同程度的听阈提高,且暴露对听觉敏感区(8-16kHz)影响最为显著,其潜在的病理机制可能是原发性的内毛细胞与听觉传入纤维连接的大量减少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