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模式与机制探讨
【6h】

我国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模式与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2 主要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化相关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1.3 非均衡增长论

2.1.4 城市群理论

2.2 都市圈相关理论

2.2.1 都市圈内涵

2.2.2 都市圈结构

2.3 城市功能相关理论

2.3.1 城市功能的内涵

2.3.2 城市功能分类

2.3.3 本文对城市功能的理解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4.1 都市圈发展

2.4.2 城市功能

2.4.3 评述

3 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与都市圈发展的关系

3.1 衡量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指标体系

3.2 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与都市圈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3.2.1 样本量确定

3.2.2 回归分析

3.3 结论分析

4 典型模式一:以市场和产业相互促进的京津冀都市圈辛集模式

4.1 市场与产业相互促进模式的基本特点

4.2 辛集模式

4.2.1 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模式

4.2.2 单一的外贸加工型生产模式

4.2.3 皮革产业集群模式

4.3 辛集模式的动力机制

4.3.1 城镇化推动

4.3.2 政府引导

4.3.3 企业协助

4.3.4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外在推动

4.4 辛集模式的利弊分析

4.4.1 辛集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取得的成效

4.4.2 辛集模式存在的弊端

5 典型模式二:以旅游文化驱动为重点的京津冀都市圈秦皇岛模式

5.1 旅游文化驱动模式的基本特点

5.2 秦皇岛模式

5.2.1 依托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综合体

5.2.2 依托人文旅游资源的旅游综合体

5.2.3 依托主题公园类的旅游综合体

5.3 秦皇岛模式的动力机制

5.3.1 资源优势推动

5.3.2 城镇化推动

5.3.3 政策引导

5.3.4 基础设施建设

5.3.5 产业转型升级

5.4 秦皇岛模式的利弊分析

5.4.1 秦皇岛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取得的成效

5.4.2 秦皇岛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存在的弊端

6 典型模式三:建立生态文明城市的长三角都市圈南京高淳模式

6.1 生态文明模式的基本特点

6.2 高淳模式

6.2.1 培育“五大”农业

6.2.2 打造国际慢城

6.2.3 生态和产业相协调

6.3 高淳模式的动力机制

6.3.1 城镇化推动

6.3.2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6.3.3 积极实施制度创新

6.3.4 产业转型升级

6.4 高淳模式的利弊分析

6.4.1 高淳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取得的成效

6.4.2 高淳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存在的弊端

7 典型模式四: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为重点的成渝都市圈江油模式

7.1 老工业基地提升改造模式的基本特点

7.2 江油模式

7.2.1 优化产业布局、城市重新洗牌

7.2.2 制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

7.2.3 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

7.3 江油模式的动力机制

7.3.1 城镇化推动

7.3.2 政策引导

7.3.3 产业转型升级

7.3.4 调整产业结构

7.3.5 调整产品结构

7.4 江油模式的利弊分析

7.4.1 江油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取得的成效

7.4.2 江油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存在的弊端

8 典型模式五:借力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的京津冀都市圈廊坊模式

8.1 借力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8.2 廊坊模式

8.2.1 依托优势产业实现与京津的错位发展

8.2.2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8.2.3 依托“睡眠优势”推动同城化建设

8.3 廊坊模式的动力机制

8.3.1 区位优势推动

8.3.2 城市化推动

8.3.3 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推动

8.3.4 政策引导

8.3.5 信息化推动

8.4 廊坊模式的利弊分析

8.4.1 廊坊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取得的成效

8.4.2 廊坊城市功能提升模式存在的弊端

9 我国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机制

9.1 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

9.1.1 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

9.1.2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9.1.3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

9.1.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支持体系

9.2 典型模式发展存在的弊端

9.3 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机制

9.3.1 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9.3.2 区域一体化发展

9.3.3 产业多元化发展

9.3.4 多领域全方位合作

9.3.5 文化驱动

9.3.6 创新引领

9.3.7 政府与市场相协调

9.3.8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时间上的积累,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人口增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凸显;由于我国特殊国情,中小城市众多但城市建设力度不足,造成城市发展梯度过大,未来中小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战场,发展重点将从发展区域内核心城市转变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都市圈作为整体的地域空间经济系统,城市是经济体系中的单个细胞,都市圈建设将城市功能放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研究,避免了单个城市功能的盲目定位与资源的浪费。可见,中小城市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社和都市圈建设密不可分,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提升、优化其城市功能,能够有效带动都市圈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有利于缩小都市圈城市体系中较大的梯度;有利于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区际协调和区域一体化建设,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文献与我国城市政策的基础上,从五位一体角度出发,将城市功能分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五类,并从这五方面构建城市功能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实证分析法,选取中小城市功能测度指标与都市圈经济增长做回归分析,得出都市圈建设能够带动中小城市功能的提升、中小城市功能的提升能促进都市圈经济发展这一结论。继而采用典型模式分析法,归纳我国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典型模式:以市场和产业相互促进的京津冀都市圈辛集模式、以旅游文化驱动为重点的京津冀都市圈秦皇岛模式、建立生态文明城市的长三角都市圈高淳模式、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为重点的成渝都市圈江油模式、借力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的京津冀都市圈廊坊模式,并从模式特征、典型模式、提升动力、利弊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指出典型模式存在:进行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支持体系等相似之处,存在:城市功能单一现象、城市文化功能普遍不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不完备、城市功能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上述存在的相似之处和问题,提出我国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机制: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多元化发展、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互动、加大创新力度。以便为其他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提供经验借鉴,促进我国都市圈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