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企业管理层隐性激励机制研究——兼论显性激励的不完全性
【6h】

中国企业管理层隐性激励机制研究——兼论显性激励的不完全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问题的提出、研究框架及主要创新点

1.1问题的提出

1.2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1.5主要创新点

1.6需要界定的概念

注释

2.不完全契约与企业管理层的激励结构

2.1不完全信息、契约与企业激励结构

2.1.1契约与不完全契约

2.1.2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契约

2.1.3经理人的正向激励与逆向激励

2.2隐性激励理论综述

2.2.1国外学者对管理层隐性激励的研究

2.2.2国内学者对管理层隐性激励的研究

2.3本章小结

注释

3.来自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隐性激励

3.1内部劳动力市场与管理层激励

3.2成就动机的隐性激励效应

3.2.1作为一种隐性激励因素的成就动机

3.2.2成就需要的隐性激励效应

3.2.3管理者的成就动机与企业家精神

3.3控制权收益的隐性激励效应

3.4职位晋升的隐性激励效应

3.5本章小结

注释

4.声誉机制的隐性激励效应分析

4.1不完全契约情况下的隐性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模型

4.2声誉机制的拓展分析

4.3声誉机制与经理人市场

4.4本章小结

注释

5.中国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管理层激励体系:隐性激励的缺失及其原因

5.1中国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体系

5.1.1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演变

5.1.2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主要的显性激励方式

5.1.3有政府背景的企业隐性激励机制:现状与特征

5.2隐性激励机制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5.2.1隐性激励机制缺失的表现

5.2.2隐性激励机制缺失的原因

5.3本章小结

注释

6.隐性激励理论的政策含义及中国转轨时期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的重构

6.1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管理层激励方式的借鉴

6.2中国转轨时期显性激励手段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3培育经理人市场,充分发挥隐性激励的作用

6.3.1隐性激励机制可以对管理层产生强激励效果

6.3.2发挥经理人市场的隐性激励作用

6.3.3通过经理人市场避免企业科层结构对效率的影响:彼得原理的启示

6.3.4发挥我国经理人市场激励约束效应的对策分析

6.4将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相结合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方案

6.4.1可供选择的激励补偿方案

6.4.2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方案的选择

6.5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管理层约束机制

6.6本章小结

注释

7.基本结论及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7.1基本结论

7.2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国企业管理层隐性激励机制。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代理人并不会仅仅按照显性契约条款约定的报酬标准确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契约中的隐性条款也会成为重要的激励因素。管理层拥有的权力、地位和声誉等因素对管理者的激励作用甚至会远远大于工资、福利等物质因素。经理人市场是隐性激励因素发挥作用的平台,在经理人市场的约束作用下,企业管理层作为代理人需要维护并不断提高个人的声誉值,以获得持续被雇佣的机会和更高的报酬。但是在中国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经理人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如未来的产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走势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数,经理人声誉的未来收益有很高的折现率,这使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当前的利益,从而导致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中国既没有建立起保证企业经营者具有长远预期的制度,也没有一个使隐性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完善的经理人市场,这大大弱化了对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效应。中国当前的市场竞争程度比较低,法制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也不完善,这些都是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此环境下,隐性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也很难发挥。解决中国转轨时期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要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中国经理人市场,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层激励体系,强化各种外在的监督和约束制度,使各种管理要素之间能够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体制的平稳转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