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谷胱甘肽转移酶在近江牡蛎耐受腹泻性贝毒中的作用研究
【6h】

谷胱甘肽转移酶在近江牡蛎耐受腹泻性贝毒中的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1.1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 HABs)

1.2 腹泻性贝毒

1.3 外源化合物在贝体中的代谢解毒

1.4 双壳贝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在外源化合物解毒中的作用

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

1.6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利玛原甲藻作用下近江牡蛎不同亚型GST表达模式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结果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近江牡蛎耐受腹泻性贝毒中的作用研究

3.1实验设计

3.2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结果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是生物转化II相反应的重要酶,主要负责催化外源物质与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形成亲水性共轭物,再由 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 transporter,ABC)泵出细胞外从而达到清除毒物和外源物质的目的,并在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揭示GST在贝体腹泻性贝毒(DSP)代谢解毒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为DSP毒素的来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了染毒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鳃和消化腺组织中GST-α、GST-ζ、GST-ω、GST-π、GST-μ、GST-ρ、GST-θ和微粒体GST(microsomal GST)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五种GS T亚型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了贝类鳃和消化腺组织中总 GST活性的变化。进一步利用 GST特异性抑制剂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 id),观察了GST活性受到抑制时贝类鳃和消化腺组织中O A含量、P-gp和M RP外排活性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投喂2×105 cells/L利玛原甲藻之后,鳃组织中GST-π、GS T-μ、GST-θ、GST-ζ和mGS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消化腺组织中只有GST-α和GST-ζ表达受到诱导。与 mRN A表达变化相类似,GS T蛋白水平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当利玛原甲藻密度为2×105 cell/L的情况下,鳃组织中GS T-θ和微粒体GST的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当利玛原甲藻密度为20×105 cell/L时,GS T-π蛋白含量显著增加。鳃组织中GS T活性显著提高,但消化腺中GS T活性并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提示GS T可能参与DSP毒素的代谢解毒,不同GST亚型在耐受DSP毒素的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不同。
  加入GST特异性抑制剂依他尼酸后,与未添加依他尼酸的利玛原甲藻染毒组相比,鳃和消化腺组织中OA含量显著下降,P-gp和MRP外排活性显著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的活性、丙二醛的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GST活性的抑制可改变DSP毒素在贝体中代谢过程,进一步说明GST在DSP毒素代谢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