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村干部的行动逻辑研究——基于广西A镇农地确权的实地调查
【6h】

村干部的行动逻辑研究——基于广西A镇农地确权的实地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2 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选择性激励

2.1几个基本的概念

2.2 奥尔森“选择性激励”理论的具体阐释

2.3 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

3 个案:基于广西A镇的实证调查

3.1 A镇村干部的成员情况、职责、与镇政府和村民的关系

3.2 A镇农地确权的实施步骤和过程

3.3 A镇对村干部农地确权的满意度评价

4 村干部农地确权的窘境分析

4.1确权中工作繁多和历史矛盾重重

4.2确权后村干部利益减少和工作难推进

4.3 本章小结

5 选择性激励的机制作用:村干部行动逻辑的分析

5.1积极的选择性激励:追求非集体物品“激励”的驱动

5.2 消极的选择性激励:提供集体物品“压力”的受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与思考

6.2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调研资料编码表

附录3: 农地确权过程中群众知晓度和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村委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职责与政府“干部挂村制度”

附录5: A镇村“两委”班子、村干部绩效考评办法及评分标准细则

附录6: 2015年度A镇农地确权工作各村考核及评分统计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村干部作为活动于国家和农民间的中介群体,具有“国家代理人”和“村庄代理人”的双重角色,同时又是有着自身利益追求的经济人或理性人。以往的研究表明,利用掌握的资源追求“经济利益”(或称为“经济寻租”),是村干部行为的主要驱动力。然而,笔者对广西A镇的调研却发现,农地确权带来的村干部利益减少甚至消失,以及历史矛盾重重和资源缺失导致工作进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并没有影响村干部在农地确权过程中的积极行动。在此情境下,村干部积极行动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这是否与追求“经济利益”相矛盾呢?
  围绕这一问题,论文通过对个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运用曼瑟尔·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的逻辑”的“选择性激励”理论,发现在“村委会”组织“选择性激励”机制作用下,村干部“农地确权”仍采取积极行动:积极选择性激励中“村委会”信息来源平台、社会声誉、获得社会资本积累等非集体物品获得的激励,促使村干部积极行动;消极选择性激励中的村干部作为集体物品的提供者,受镇政府对村委会行动的规定和威严渗透的压力、无作为的村干部受村民舆论压力等,村干部不得不积极行动。在“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激励机制作用下,村干部即使面临利益被边缘化,存在仍选择积极行动的逻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