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6h】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解剖学形态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手术治疗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临床应用

病例资料

手术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正常人群的外鼻的美学指标的观测,外鼻解剖及鼻翼软骨形态学的研究,旨在为临床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提供美学依据,制定鼻畸形临床分类的评分标准,将鼻畸形进行分类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手术方式。
  方法:(1)解剖部分:对10具成年尸体的20侧外鼻进行解剖学观测。重点观测外鼻软组织结构及血液供应等;鼻翼软骨内侧脚、外侧脚,内外侧脚夹角及鼻中隔软骨的形态,为临床上不同程度的鼻畸形提供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外鼻美学指标观测:对正常成人100名(男58名,女42名;年龄18—50岁)的外鼻各美学指标(包括鼻唇角,鼻额角,鼻面角等)进行观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得出结论为临床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2)临床应用部分:制定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临床分类的评分标准,随机选取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20例,根据鼻畸形程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类(分为轻、中、重度),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方式:轻度(4例)以鼻翼悬吊和鼻小柱延长为主;中度(6例)以鼻翼悬吊、鼻小柱延长、组织游离及复位为主,多与唇畸形一并修复;重度(10例)以健侧鼻翼软骨切断,患侧鼻翼悬吊、鼻尖支撑、组织游离及复位、修复口鼻瘘和鼻基底组织移植方法为主,多与唇畸形一并修复。术前术后指标测量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远期效果。
  结果:(1)解剖部分:外鼻美学指标观测结果为:男性鼻唇角(92.86±5.69)度,鼻额角(134.96±6.29)度,鼻面角(33.97±4.35)度。女性鼻唇角(96.77±7.94)度,鼻额角(141.02±6.27)度,鼻面角(32.70±4.10)度,通过以上指标测量可大致描述外鼻整体形态,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为中国特色的外鼻美学指标,可为临床上鼻畸形的矫正提供参照,辅助手术前后的评估工作;鼻翼软骨是一对呈开口向后的“U”形的薄软骨板,位于侧鼻软骨下方,鼻翼的前内侧,由内、外侧脚和穹窿部构成;外侧脚呈菱形或长条形,头缘于侧鼻软骨下缘相交,并稍覆盖侧鼻软骨下缘使二者部分重叠,也可仅相交而无重叠;外侧脚系构成鼻翼大部的基础;内侧脚细小,是构成鼻尖和鼻小柱前部的支架,呈向后下的弧形弯曲;左右内侧脚在正中线借由结缔组织相连,并以相同方式连于侧鼻软骨的前下缘,内、外侧脚在鼻尖部以锐角相交,其角度为(75.65±1.95)°。内、外侧脚在鼻尖部相交形成大翼软骨穹窿部,两侧穹隆部构成鼻尖部的支架。鼻翼软骨相对较薄,易于切断重新塑形,是鼻整形的解剖学基础[1]。正常外鼻的动脉分布非常丰富,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鼻翼下缘动脉及上唇动脉的分支等,且在鼻端处它们之间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鼻翼皮肤存在连接两侧鼻外侧动脉的动脉弓。双侧鼻翼的动脉又通过鼻中隔动脉与双侧上唇动脉的鼻底部交通支相连构成两个围绕鼻两侧鼻翼的环状结构。当一侧面动脉受损时,可以经此结构由对侧代偿供血[2、3]。
  (2)临床病例部分:20例不同程度畸形的唇裂鼻畸形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术后均无炎症,无鼻尖皮肤的坏死,愈合良好。轻度鼻畸形患者术前术后d值、鼻孔宽度差值、鼻深、鼻唇角、鼻面角及鼻额角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而鼻翼最高点与鼻基底线垂直距离之差、鼻孔内侧最高点与鼻基底线垂直距离之差以及鼻小柱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说明轻度鼻畸形的患者其d值,鼻孔宽度之差数值很小,肉眼看几乎看不出差别,仅通过鼻翼悬吊,鼻小柱延长达到了修复的效果。中度鼻畸形患者术前术后比较鼻深、鼻唇角及鼻额角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度鼻畸形患者采用鼻翼悬吊、鼻小柱延长、组织游离及复位等修复取得了显著疗效。重度鼻畸形患者鼻唇角没有差异(P值=0.053>0.05),其余各值均有显著差异(P值<0.05),说明重度鼻畸形的患者通过以健侧鼻翼软骨切断,患侧鼻翼悬吊、鼻尖支撑、组织游离及复位、修复口鼻瘘和鼻基底组织移植方法亦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且术后各个组的患者均与正常人没有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后鼻翼塌陷、鼻孔形态、鼻小柱偏曲短小及通气等情况均有所改善,治疗疗效优良率达100%。
  结论:通过临床应用的研究,将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根据畸形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个体化的修复方式,可达到最理想的修复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