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东省艾滋病异性性传播病例传播方式与性行为特征研究
【6h】

广东省艾滋病异性性传播病例传播方式与性行为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言

1.1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现状

1.2异性性传播方式的现状

2研究目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现场

3.2研究对象

3.3研究方法

3.4质量控制

3.5资料录入与数据分析

3.6技术路线图

4研究结果

4.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传播途径核实结果

4.3异性性传播基本情况

4.4不同异性性传播方式的性行为特征

4.5经男男同性性传播病例的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

4.6经注射吸毒传播感染HIV者的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

4.7新报告异性性传播病例传播途径误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讨论

5.1不同地区异性性传播病例社会人口学存在差异

5.2网络直报系统中新报告的“异性性传播”病例的传播途径存在一定程度的误报错报

5.3各种传播方式的异性性传播病例应采取不同干预策略

5.3本研究的局限性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新报告为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感染前相关高危行为史和性行为特征;核实此类病例的传播途径、分析传播途径误报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2015-2017年顺德、揭阳、云浮新报告的“异性传播”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性行为史、性行为特征等。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传播途径核实情况:574例报告为“异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中,495例(86.2%)为异性性传播;75例(13.1%)为男男同性性传播,4例(0.7%)为共针吸毒传播。 2.异性性传播特征:商业性性传播244例(42.5%),非婚非商业性性传播149例(26.0%),婚内配偶传播102例(17.8%)。经商业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主要以男性为主,占该传播方式的99.6%,经配偶传播的HIV/AIDS病例以女性为主,占该传播方式的91.2%。经配偶传播、商业性性传播和非婚非商业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在性别、年龄组、婚姻情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52.9%经商业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商业性行为过程中从未使用安全套。不同年龄组间商业性伴寻求途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岁以上以街头拉客为主,占43.75%(14/32),20岁及以下年龄组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寻求商业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其他各组年龄组。经商业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主要的商业性行为场所为按摩店/发廊/洗脚屋、正规宾馆和出租屋,分别占经商业性传播HIV/AIDS病例的32.9%(80/243)、30.0%(73/243)和27.6%(67/243)。三地间商业性行为发生场所的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经非婚非商业性行为传播的HIV/AIDS病例与各类非婚非商业性伴侣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4.1%~82.8%)。不同年龄组间非婚非商业性伴侣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揭阳(OR=4.68)和性病门诊(OR=3.17)的“异性传播”病例传播途径误报可能性更大。 结论: 1.异性性传播以商业性性传播为主,不同地区间异性性传播方式存在差异。 2.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安全套使用率低,不同传播方式的病例性行为特征存在差异。 3.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中“异性传播”病例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播途径误报。病例所在地和HIV检测机构是误报的关键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