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路易·康、弗兰克·盖里和安藤忠雄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比较研究
【6h】

路易·康、弗兰克·盖里和安藤忠雄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国内建筑设计现状与趋势

1.1.2 我国建筑学教育发展现状

1.1.3 我国现代建筑和建筑师在世界建筑界的地位

1.1.4 建筑平面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外对路易·康作品研究概况

1.3.2 国内外对弗兰克·盖里作品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对安藤忠雄作品研究概况

1.3.4 国内外对平面几何图形的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平面图形研究要素

2.1 视知觉简化原理

2.2 建筑要素的简化

2.3 图形的形状和比例

2.3.1 比例

2.3.2 基本形——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2.3.3 常用平面几何图形之间比例关系

2.4 基本形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2.5 秩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易·康的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

3.1 路易·康的人生经历以及建筑特征

3.2 路易·康作品平面几何图形生成过程分析

3.2.1 奥瑟住宅(1939—1943)

3.2.2 埃赫里住宅(1947—1948)

3.2.3 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1950—1953)

3.2.4 米尔溪共建住宅(1951—1962)

3.2.5 艾德勒住宅(1954—1955)

3.2.6 De Vore house(1954—1955)

3.2.7 AFL-CIO医疗服务中心(1954—1956)

3.2.8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楼(1957—1964)

3.2.9 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与主日学校(1958—1964)

3.2.10 Fleisher住宅(1959)

3.2.11 埃希里克住宅(1959—1961)

3.2.12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1956—1965)

3.2.13 布瑞安·毛厄女子学院宿舍(1960—1964)

3.2.14 福特韦恩艺术中心(1961—1973)

3.2.15 孟加拉国首都议会大楼(1961—1974)

3.2.16 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宿舍(1962—1974)

3.2.17 伊斯兰堡总统府(1963—1965)

3.2.18 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游泳更衣室(1954—1959)

3.2.19 多明尼加修女修道院(1965—1968)

3.2.20 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1965—1971)

3.2.21 金贝儿艺术博物馆(1966—1972)

3.2.22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心(1969—1974)

3.2.23 家庭和病人住宅(1970年方案)

3.2.24 联合神学研究院图书馆(1973.10)

3.3 路易·康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

4.1 弗兰克·盖里的人生经历及建筑特征

4.2 弗兰克·盖里代表作品平面几何图形生成过程分析

4.2.1 Chiat/Day/Mojo公司总部(1975—1989—1991)

4.2.2 温顿客舍(1983)

4.2.3 日本神户鱼舞餐厅(1986)

4.2.4 洛杉矶沃特·迪斯尼音乐厅(1989)

4.2.5 衣阿华大学实验室大楼(1987—1992)

4.2.6 维拉特总公司(1988—1994)

4.2.7 巴黎之美国中心(1988—1994)

4.2.8 维楚拉国际家具设计博物馆(1989)

4.2.9 托雷多大学视觉艺术中心(1990—1992)

4.2.10 弗雷德里克·R.魏夫曼博物馆(1990—1992)

4.2.11 毕尔巴鄂之古根汉姆博物馆博物馆(1991—1997)

4.2.12 EMR通讯与技术中心(1992—1995)

4.2.13 荷兰国际办公大楼(1992—1995)

4.2.14 辛辛那提大学分子研究中心(1993)

4.2.15 新杜塞尔多夫大楼(1994—1999)

4.2.16 DZ银行大楼(1995—2001)

4.2.17 诺华园弗兰克·盖里大楼(2005—2009)

4.3 弗兰克·盖里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藤忠雄的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

5.1 安藤忠雄的人生经历以及建筑特征

5.2 安藤忠雄代表作品平面几何图形生成过程分析

5.2.1 山口邸(日本 宝冢 1974—1975)

5.2.2 玫瑰园(日本 神户 1975—1977)

5.2.3 住吉的长屋(日本 大阪 1975—1976)

5.2.4 松本邸(日本 芦屋 1976—1977)

5.2.5 艺术画廊(日本 东京 1977)

5.2.6 石原邸(日本 大阪 1977—1978)

5.2.7 小篠邸及扩建(日本 芦屋 1979—1984)

5.2.8 城户崎邸(日本 东京 1982—1986)

5.2.9 Time’ Ⅰ、Ⅱ(日本 京都 1983—1991)

5.2.10 OLD/NEW餐厅(日本 神户 1985—1986)

5.2.11 六甲山教堂(日本 神户 1985—1986)

5.2.12 水之教堂(日本 北海道 1985—1988)

5.2.13 东京Collezione(日本 东京 1986—1989)

5.2.14 Akkah画廊(日本 大阪 1985—1988)

5.2.15 光的教堂(日本 茨木 1987—1989)

5.2.16 当代艺术博物馆Ⅰ、Ⅱ(日本 直岛 1988—1992)

5.2.17 姬路文学馆、南馆(日本 姬路 1988—1996)

5.2.18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日本 淡路岛 1989—1991)

5.2.19 宫下邸(日本 神户 1989—1992)

5.2.20 维特拉研究中心(德国 魏尔 1989—1993)

5.2.21 兵库县立看护学院(日本 明石 1990—1993)

5.2.22 成羽町美术馆(日本 冈山 1992—1994)

5.2.23 贝纳通研究中心(意大利 特来维索 1992—1996)

5.2.24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 冥想之庭(法国 巴黎 1994—1995)

5.3 安藤忠雄作品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析和比较三位建筑大师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

6.1 三位建筑大师作品平面几何图形生成规律比较和分析

6.1.1 极简与抽象

6.1.2 图形的“部分”与整体

6.1.3 几何关系

6.1.4 刚柔关系

6.1.5 交通辅助空间图形

6.1.6 静态与动态

6.2 形成共性和个性特征的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说明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但绝大多数建成的建筑只是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规范、标准,建筑艺术精品却比较少。虽然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向建筑大师学习和借鉴,但也普遍停留在对风格与流派的盲目模仿和对建筑形式的拼凑,不能把握建筑艺术形式背后存在的本质规律。
  每一种建筑流派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问题、地域文化特点、建筑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和思想等,故其表现出的建筑形式千差万别,各具特点。然而,建筑学作为一门艺术和科学,丰富变化的形式背后必然蕴含着深层次的规律。路易·康、弗兰克·盖里和安藤忠雄三位建筑大师在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哲学思想、时代背景和建筑形式风格等方面各具特点且富有代表性,本文研究这三位建筑大师的作品平面,旨在探讨三位建筑大师作品形式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和本质,为我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提供一些思考。
  本文抛开建筑的具体功能、规范、环境、造型、材料、结构等表面因素,将三位建筑大师代表作品平面的进行抽象和简化,运用几何分析法对图形进行研究,经过比较和分析,探索了三位建筑大师建筑平面几何图形形成规律的个性和共性特征,结合建筑大师的生活时代、地域文化、成长经历等,探讨了规律背后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