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以广州市为例
【6h】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以广州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 1立题背景

1. 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3研究内容和方法

2研究概况

2. 1 城市生态廊道理论研究

2. 2生态廊道实践成果

2. 3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结构布局

2. 4小结

3. 1研究地概况

3. 2 广州市生态廊道网络结构要素分析

3. 3 广州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优势与动力

3.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4 广州市生态廊道规划建设

4. 1 广州市生态廊道建设目标与思路

4. 2 广州市生态廊道框架的构建

4. 3 生态廊道中植物群落的优化

5. 1结论

5. 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尤其是蔓延式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土地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城市生态廊道作为自然景观的必要骨架,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形式连接破碎化的绿地斑块,不仅帮助斑块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物种的多样性,还会深刻影响和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体验。广州市作为一个重视生态建设的一线城市,为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创造宜居生活环境开展了一系列工程。但是,有关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思想体现的不够明显。因此,本文从广州市自然环境现状出发,探索与构建出适合广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并重的生态廊道建设模式,以期为实现广州市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互连互通、推进森林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有以下结论:
  (1)广州市廊道在连接度、河流、河道近自然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广州市自然斑块众多,分布分散,缺乏有效的污水治理生态联系;中心城区大部分道路仅具备景观功能,而不具备生态连接功能;城市河流分布虽广,但部分河流存在水质严重污染的问题,绿化带也偏少。
  (2)提出了以“地质龙脉”为生态廊道的中心轴线及种源地,以河流廊道为生态廊道脉络的概念构架。“地质龙脉”是一条北起天堂顶,经过大尖山、帽峰山、白云山、龙头山等众多山脉,最终抵达龙穴岛、贯穿广州南北长达200 km的巨型自然地带。流溪河、珠江等主干河流构成了生态廊道的主动脉,其与众多河涌、水库、湖泊等形成廊道的水网骨架。散落在城市中的残留斑块、农业用地和公园等作为踏脚石廊道连接物种保存较为完好的山岳地区。
  (3)广州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可分为“城市级—次城市级—城市分区级”三个层次。其中城市级廊道主要由大型山脉和主干河流构成,与“地质龙脉”相辅相成,它是广州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骨架,应具有一定的宽度。次城市级生态廊道是连接区级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纽带,将区级生态系统分为6个部分,应保证其连续性与连接性。城市分区级生态廊道主要由河流及道路廊道构成,主要实现城市景观的可达性。“地质龙脉”是广州市一个独特优越的地质特色,本文将这一自然基底作为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期望在对广州市自然生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修复的同时,达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广州市关于“动物进城”的项目已经开展了部分工作,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本文所提出的生态廊道构建的内涵就包括了“动物进城”的思想,即为“动物进城”指明了方向和切入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