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段推导框架下的英汉中间动词结构分析
【6h】

语段推导框架下的英汉中间动词结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Abbreviations

声明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Definition of middle verb constructions

1.2 Objectives

1.3 Questions leading the study of middles

1.4 Proposal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English Middle Verb Constructions

2.1 Introduction

2.2 General properties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2.2.1 Semantic feature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2.2.2 Syntactic feature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2.2.3 Properties of English middle verbs

2.3 Constraints on English middle formation

2.3.1 The affectedness constraint

2.3.2 Aspectual properties of middle verbs

2.3.3 Responsible subjects

2.4 Derivation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2.4.1 Lexical approach

2.4.2 Syntactic approach

2.4.3 Summary

Chapter Three Chinese Middle Verb Constructions

3.1 Introduction

3.2 Chinese middles defined

3.2.1 Topic constructions vs. middles

3.2.2 Tough constructions vs. middles

3.2.3 qilai in Chinese middles

3.3 Gener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middles

3.3.1 Genericity, non-eventivity and agentivity

3.3.2 Modality

3.3.3 Internal argument raising

3.3.4 Obligatory adverbial adjuncts

3.3.5 Aspectual properties of middle verbs

3.4 Derivation of Chinese middles

3.4.1 Lexical approach

3.4.2 Syntactic approach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An Updated and Unified Account of Middles

4.1 Theoretical framework

4.1.1 New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4.1.2 Lexicon and lexical array

4.1.3 Agree-feature and Edge-feature

4.1.4 Two phases: C-T and v*-V

4.1.5 Basic operations

4.1.6 Structural Case

4.2 An updated and unified accoun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s

4.2.1 Parallelism between middles and passives

4.2.2 Categories in middle constructions

4.2.3 An updated and unified account of Middles

4.2.4 A unified account for the parallelism between middles and passives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nd Outstanding Issues

References

Published Paper

Acknowledgements

评定意见

展开▼

摘要

本文在语段推导框架下对英语和汉语的中间动词结构的特征和句法生成进行了分析。中间动词结构以主动形式出现,而在意义上表现为被动。中间动词结构的语义特征包括:非事件性(non-eventivity)、施动性(agentivity)、泛指性(genericity)和情态概念(modality);其句法特征包括:其主语是从中间动词的内论元位置上提升起来的逻辑宾语以及句子的成立需要不可或缺的副词或情态动词的修饰。 以往对中间动词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征和句法生成这两方面。对于其基本语义和句法特征,以往的研究者们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即英语中间动词结构和汉语中间动词结构都具有上述特征。然而,在中间动词结构的句法生成问题上,学者们还未能达成一致。 对中间动词结构的句法生成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派别:词汇生成派和句法生成派。前者认为中间动词结构是先于句法并在词库中生成的,动词外论元即施事者被删除,因此不进入句法操作。后者认为中间动词结构是在句法语段通过名词组移位(NP-movement)形成的。动词外论元隐含在结构中,具有句法地位。但句法派对于移位的动机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众多生成语法理论框架外的术语来解释移位的动机。 鉴于词汇生成派的主张与众多事实相左,本文主张中间动词结构是由句法生成。在一致性原则(Uniformity Principle)的语言研究方法论下,本文认为英语和汉语中的中间动词结构在狭式句法的生成过程是一致的;在实体性最简单主义方法论的启发之下,本文尽量避免使用理论框架之外的描述性术语,尽量减轻解释充分性的负担,旨在给中间动词结构一个经济的“原则性解释”(PrincipledExplanation)。本文在语段推导框架(2005,1999,1998)下,成功地对英语和汉语中的中间动词结构做出了统一、经济的解释。 本文指出英汉中间动词结构的中间动词是有缺陷的动词(V<,def>),与被动结构的动词相似。中间动词(V<,def>)兼带施事者和受事者这两个论元,并且两个论元都参与句法生成。施事者隐含在结构中,是一个隐含式的任意指称性的施事论元(IMP),由于其具有任意指称性(arbitrary reference),因此不具有一致性特征,也不具有结构格特征。由于中间动词没有一致性特征(Agree-feature)和出现特征(OCC or EPP-feature),只能被弱语段vP所选择。因此中间动词结构的生成包含两个语段:弱性v-V<,def>语段和强性C-T<,comp>语段。首先,在弱性语段中,中间动词V<,def>与内部论元合并,形成V<,def>P。弱性语段的中心词V选择V<,def>P),形成v-bar。V-bar再与外部论元IMP以及附加语副词相继合并形成弱性语段vP。由于弱性语段的中心词v的一致性特征是由中间动词的ψ-features决定的,因此,弱性语段中心语v也不具有一致性特征,无法与动词内论元的一致性特征相匹配,所以不是一个合格的探测成分(probe)。因而内部论元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即结构格无法被删除,所以内部论元必须等待一个合格的probe来删除这一不可解释性特征。 其次,在强性语段中,强性语段中心词C,或者T<,comp>选择弱性语段vP。T拥有一致性特征和出现特征。T的一致性特征即探测成分(probe),在最近的成分统治区域寻找目标(goal),首先找到外部论元IMP,由于IMP不具有一致性特征,所以不能与探测成分进行匹配。因此探测成分继续寻找,最后找到具有相同的(identical)一致性特征的内部论元,与之匹配并一致性操作。内部论元的未赋值特征(不可解释性特征)一结构格特征,也在一致性操作中作为反射(reflex)得到赋值并被删除。T的另外一个不可解释性特征一出现特征也需要满足,因此,通过综合性连带(generalized pied piping)内部论元被吸引至SPEC-T位置,成为中间动词结构的表面主语。至此,一切不可解释的特征都被删除,中间动词结构会聚于第二个语段。 这一生成过程还能解释英汉中间动词结构的大多数语义特征。首先,中间动词结构的被动含义,是由于内部论元的位置与其在被动结构中的位置一样充当句子的主语;其次,中间动词结构的施动性特征是由于施动者IMP存在于句法表达式中,因此,中间动词结构不能通过by/bei-phrase来再加上一个施动者,然而,没有IMP的被动结构则与byy/bei-phrase兼容。 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上述生成过程是目前为止对英汉中间动词结构生成的最新的、最优化的以及统一的解释,没有引入任何理论框架之外的描述性术语。中间动词结构生成的动机也得到了最经济的解释。通过对英汉中间动词结构这一跨语言现象作出统一解释,作者希望能够对普遍语法的发展作出些许贡献。本文提出的生成过程不一定是最为完美的解释,但本文提供的这种解释“是真实的,而不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是满足语言设计条件的最佳方式的一部分”(Chomsky 1998:27)。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