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
【6h】

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讨

第一节 应激与心理应激

一、 应激

二、 心理应激

三、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中医理论与心理应激相关内容研讨

一、 心理应激-七情学说相关

二、 心理应激状态—中医证相关

三、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节 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节 不同中医证型、类证人群的心理应激反应程度比较研究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节 从应激源、中介因素探讨心理应激下中医证型的形成规律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四节 心理应激诸因素间及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一、 研究结论

二、 创新性与今后研究设想

三、 研究展望与思路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心理应激一情志致病产生的相关机理、相关特征、相关因素,相关规律,为心理应激一中医七情致病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使用心理应激有关的心理学量表及自编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从2870份有效问卷中,据心理学量表标准,筛选出2156份符合心理应激参考标准的调查问卷,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再挖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寻找出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更深层次规律;从应激源、中介因素方面探讨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型形成的机制;通过量化应激状态下心身反应状态的综合表现,定量比较应激背景下人群应激损伤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及以类统证人群的关系;再从归纳的角度,探讨应激人群心理应激反应程度与心理量表诸因素的相关性,心理应激状态下心理应激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心理应激诸因素在不同组别中各自的重要性作用等。以求进一步系统揭示心理应激人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和相关规律。 注:以下所作的结论均建立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 (P<0.01或P<0.05)。 结果与结论: 1.心理应激组SCL-90 总分及每个因子、SDS、SAS 标准分之平均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均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应激组人群心理承受压力大、心理应激程度高、个体的心身健康水平偏低。 2.2156例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型分布如下:构成中医典型证型的有1233例,未构成典型中医证型的有923例,分别占心理应激组总样本数的57.19%及42.8%。心理应激组人群存在18种证候类型,其证型有相叠现象。其中肝郁类证 (只要出现肝气郁结证、肝气犯脾证、肝气犯胃证、肝郁化火证中1个或1个以上证型的患者)对象1083 例,占有典型证型人群的87.83%;脏腑虚损类证(只要出现中胆气虚证、脾气虚证、心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肾气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肝阴虚证、肾阳虚证1个或1个以上证型的患者)对象825例,占有典型证型人群的66.91%。 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构成典型中医证型的人群证型多兼挟,单一证型者所占比例并不高;二是构成中医证型的人群各证型分布可基本概括为两大类证:一是肝郁类,二是脏腑虚损类,大多数证型均有肝郁类证背景,超过半数同时兼有肝郁类证及脏腑虚损类证。可知心理应激人群的证型主要以肝气郁结为基础,进而向肝郁兼证、脏腑虚损证的方向发展。三是构成中医证型的人群其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脾(胃)。进一步分析其演变规律可能是以脾作为肝胆与心的中介环节,在心理应激前提下,以肝郁为主的实证或肝郁类虚实兼挟证向以心脾虚证为主的脏腑虚损类证的演化或兼并过程中脾可能起决定作用。 3.对1233例心理应激有证人群的中医证型进行证型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聚成七类:第一类:肝气郁结证、肝气犯脾证、肝气犯胃证;第二类:肝郁化火证、心脾两虚证、脾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肝阴虚证、心阴虚证;第三类:心气虚证;第四类:胆气虚证、胆郁痰扰证;第五类:肝火上炎证、心火亢盛证、肾阳虚证;第六类:心肾不交证;第七类:肾气虚证。 4.对心理应激不同中医证型、类证群 (肝气郁结类证、脏腑虚损类证、非肝气郁结类证、非脏腑虚损类证)的应激反应的比较研究(所作结论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脏腑虚损类证人群与非脏腑虚损人群比较,其应激反应程度明显较重;肝郁类证与非肝郁类证人群比较,应激反应程度无差别。可见,在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类证比率较高,但它对应激损伤程度加重影响不大。初步认为肝气郁结的病机变化是应激反应初期阶段的最核心病理机制,为中医学术界关于肝是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的这一提法提供了实证;而脏腑虚损病理变化或兼证可能主要是在应激反应的较后阶段,由于应激损伤程度较重而出现。 5.采用二值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分别以2155 例心理应激人群有证型、肝郁类证、肝气郁结证等中医证型的有无作为因变量,以SCL-90 总均分及各因子平均分等11个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向前逐步法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有证型、肝郁类证、肝气郁结证、肝气犯脾证、肝气犯胃证、肝郁化火证、脏腑虚损类证、心脾两虚证、心气虚证、脾气虚证、胆气虚证、心血虚证等12个方程(方程略)及回代结果。 6.从应激源角度探讨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型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各证型与类证的的差别主要表现的差别在于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工作学习及家庭问题的得分,而在正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上并无差别。 社会家庭的支持度及个性的内外向与开朗会会增加个体对正性生活事件的体验和评估。而太阴及少阴人格会增加个体对负性生活事件的体验或评估,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也会增加对负性生活事件的体验或评估。反之,积极应对方式则会减少对负性生活事件的体验或评估。这表明个体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认识评价是受到某些人格因素及社会家庭的支持体系的影响的,人群对于应激损伤的阈值上的差别,与人群的特定的体质特点及应对方式有关。 7.从中间介质角度探讨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型形成的机制 7.1 对应对方式的研究表明:从五态性格来看,太阳、少阳、阴阳平和性格得分主要影响个体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少阴、太阴得分增加则提高了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从EPQ 人格量表来看,个人性格过于循规蹈矩则积极应对分降低;而过于精神质则又会引起消极应对方式增加;性格的外向可以使个体积极应对方式的增加;人格越不稳定,其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越高。在应激源作用下,有着社会家庭支持者,多能积极应对;缺乏社会、家庭支持者,多消极应对。消极应对不但易引起心理应激,而且是影响证型或类证轻重的重要因素。 7.2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从五态性格来看,少阳、阴阳平和得分高则社会家庭支持度增高;反之太阴性格得分高则个人的支持体系降低。从EPQ人格量表来看,个人性格过于循规蹈矩则社会家庭支持度会降低,而性格的外向可以使社会、家庭支持度增高;人格越稳定其社会、家庭支持度越高。就证型而言,中医兼挟证型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社会支持度不够有关。可见,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 7.3.对五态性格的研究表明:未构成中医证型的人群主要表现在太阳、少阳、阴阳平和得分较高,具有开朗乐观、性格外向等性格特征,抗应激能力较强;兼挟证型人群与单一证型人群比较,脏腑虚损与非脏腑虚损人群比较,均是太阴得分较高,这充分说明了具有抑制性、退缩性及抑郁焦虑倾向个性特征的人较易出现脏腑虚损及兼挟证;非肝郁类证人群与肝郁类证人群比较,则表现为更具有开朗乐观、性格外向、好社交的特征,抗应激性较强。表明太阴性格易导致较多的身心症状,其应激反应的程度也相应随之加重;少阳、阴阳和平性格善于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容易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形成良好的认知评价去积极应对应激源,其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性质与太阴性格相反。 7.4 对人格特质的研究表明:未构成中医证型的人群与构成中医证型人群比较,具有较不孤僻、内向,及情绪稳定、适应能力较高的特征,同时又具性格复杂的特点。非肝郁类证与肝郁类证、单一证型与兼挟证型、非脏腑虚损类证与脏腑虚损类证两两比较中的后一组别,多有不稳定的个性特征。说明个性不稳定是形成影响中医证型轻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合艾森克人格量表中最主要的E、N维度,将人格划分为9个气质类型,发现:非肝郁类证的个性特征为外向、情绪稳定的人或外向、情绪冲动的人较多;肝郁类证的个性特征为不稳定,内外向均具。无证型人群的个性特征稳定、内外向均具;有证型者人的个性特征不稳定,虽内外向均具,但以内向为主。单一证的个性特征稳定,偏外向;兼挟证型个性特征不稳定,内外向均具。非脏腑虚损类证的个性特征为较为复杂,内外向均具,稳定与不稳定混杂;脏腑虚损类证的个性特征偏外向。 8.通过对心理应激人群不同证型所得的回归方程发现:心理应激人群的应激损伤程度,尤其是抑郁、焦虑、强迫、人际敏感及敌对的心身失调状况及社会支持度的下降等与中医证型的形成有一定相关性;肝郁类证、脏腑虚损类证人群共同的心身特征为焦虑、强迫症状、人际敏感。而肝郁类证还具有抑郁的心身特征,其形成与负性生活事件、个体积极应对方式下降、消极应对方式增加有关;脏腑虚损类证则还具有躯体化特征,亦与个体积极应对方式下降、消极应对方式增加有关。 9.证实了心理应激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因到果的单向过程,而是各应激有关因素之间存在多维度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心理应激反应所引起的机体心身健康水平以及中医证型的形成或轻重或不同与应激源(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和应激中间介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均有关系,这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