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侯调查研究
【6h】

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侯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二、病因病机

三、治则

五、专方专治

二、开始腹膜透析的时间

三、腹膜透析及中医药配合腹膜透析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侯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三、研究方法

二、 慢性肾衰腹膜透析中医症状分析

三、证候聚类分型

四、证型分布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讨 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是几乎所有慢性肾脏疾病持续不愈的结局,如果没有可逆因素,当其缓慢发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此时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透析和肾移植,不能仅用中药治疗。腹膜透析是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能降低体内代谢废物与潴留过多的水分。既往的研究表明应用中医药配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能够提高透析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治疗并发症。但是目前极少有对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的研究报道,尚需借助于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及运用统计分析工具,以助于从纷繁复杂的腹膜透析中医临床症状中梳理出症状组合聚类的规律。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证候的分布情况,更好的指导临床辩证治疗,提高疗效,显示祖国医学的优势。
  研究方法:
  根据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选取在自2000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腹膜透析患者,共8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75岁,平均56.66±1.35岁,慢性肾衰病程6个月至31年。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30例(37.5%),糖尿病者27例(33.75%),高血压病者17例(21.25%),梗阻性肾病者3例(3.75%),慢性间质性肾炎者2例(2.5%),缺血性肾病者1例(1.25%)。回顾性调查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症状表现,构建腹膜透析中医证候类型及信息数据库,提取各证候要素及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指标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80例患者的中医证侯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证型主要为:1.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浮肿、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实、尿少、舌暗、苔白腻、脉沉弦。2.气阴两虚,兼湿浊内阻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大便干结、舌暗红、苔白浊、脉沉细弱。3.肝肾阴虚,兼湿瘀阻络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浮肿、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口干、口中尿味、咽喉肿痛、脘闷纳呆、胸闷气促、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大便干结、尿少、舌暗红、苔黄、脉细弱。4.脾肾阳虚,兼血瘀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浮肿、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脘腹胀满、头晕、失眠多梦、口干、脘闷纳呆、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夜尿清长、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5.脾肾两虚,兼湿热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倦怠乏力、口干、脘闷纳呆、胸闷气促、咳痰色黄、恶心呕吐、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且各证型比例分别为:1.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证,共有38例(47.5%);2.气阴两虚,兼湿浊内阻证8例(10%);3.肝肾阴虚,兼湿瘀阻络型证2例(2.5%);4.脾肾阳虚,兼血瘀型12例(15%);5.脾肾两虚,兼湿热型20例(25%),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显示腹膜透析证候表现主要以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证为主。且患者出现频率较多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浮肿、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或萎黄、腰膝酸软、脘闷纳呆、脘腹胀满、头晕、口干、尿少、气短懒言、恶心呕吐。舌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为:舌淡、舌暗、苔白、苔腻、脉弦、脉沉。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PD患者常见证型分别为:1.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2.气阴两虚,兼湿浊内阻;3.肝肾阴虚,兼湿瘀阻络型;4.脾肾阳虚,兼血瘀型;5.脾肾两虚,兼湿热型。各证型与年龄之间无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