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药加味参附颗粒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临床研究
【6h】

中药加味参附颗粒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对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研究

第二节 心力衰竭现代医学的认识和治疗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形成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评估

1 心衰的心功能评估

2 心衰的常用心功能检测方法

评价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1分组方法

2.2 服药方法

2.3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方法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人基本情况

3.2疗效观察指标结果

3.3 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

3.4 不良反应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4.2加味参附颗粒的选方用药根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4.3 加味参附颗粒对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4.4 加味参附颗粒对心功能的影响

4.5 加味参附颗粒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4.6 加味参附颗粒对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4.7 加味参附颗粒的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1

附 录 2

附 录 3

附 录4

附 录5

致谢

展开▼

摘要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证候群,可见于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医学界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注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指标的改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客观分析加味参附颗粒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衰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中医研究进展部分较为系统的回顾了祖国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现代中医对心衰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的研究进展。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力衰竭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喘证”“心悸”“水肿”等范畴。对心衰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为主,关联五脏。在治疗上,多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纵观近年来心衰的中医诊治研究成果,可将其治疗特点归纳为:辨证治疗、专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注射剂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对心衰的定义、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和心衰的治疗进展。心衰形成机制主要包括:①血流动力学异常;②神经内分泌的激活;③心脏重塑。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针对其形成机制,药物治疗上重视神经内分泌疗法和改善心室重塑,体现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醛固酮拮抗剂等的广泛使用,且有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的使用能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符合目前治疗心衰的观念,但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对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心衰的非药物治疗,价格大多昂贵,难于普及使用。因此,用中医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心衰的评估标准及检测方法部分,系统回顾了评价心衰的传统疗效指标,这些指标多侧重于生理方面的评价,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兴起,生存质量逐渐成为医学疗效评价的新指标,中医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落后于现代医学。对于心衰治疗的疗效评价,应将近期疗效指标、远期疗效指标,实验室指标相结合,建立综合疗效评价体系。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观察加味参附颗粒治疗轻、中度心衰(心功能Ⅱ,Ⅲ级)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衰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编写随机表,选择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60例,入选患者以入选时间的次序,随机进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加味参附颗粒(每次1袋,每天2次),12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疗前、治疗后三个月,六个月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记录中医主要症状积分、Lee心衰积分、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积分、各检测一次心脏超声,治疗期间对再次入院率和死亡率进行随访记录。
  研究结果:
  ①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中医主要症状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除胸部疼痛、咳嗽咯痰、小便短少外,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心脏超声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LVEF、LVEDD、LVESD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E/A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E/A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LVEF、LVEDD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SD、E/A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④Lee心衰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⑤心功能分级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⑥生活质量评价的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⑦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加味参附颗粒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心悸、气喘、畏寒肢冷、面肢浮肿、倦怠乏力、胸部疼痛、咳嗽咯痰、小便短少、口唇青紫有良好疗效;
  ②加味参附颗粒能改善心衰患者心脏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E/A比值,缩小LVEDD、LVESD,有利于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心功能;
  ③加味参附颗粒能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与改善心衰患者体力有关,还与缓解心衰患者的情绪问题有关。
  ④治疗两个疗程优于一个疗程;
  ⑤加味参附颗粒用于对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是安全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