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DGP的认识

一、DGP的发病机制

二、DGP的诊断

三、DGP的治疗

第二节 我国古代医学对DGP的认识与治疗

一、DGP的命名

二、DGP的病因病机

三、DGP的治疗

第三节 现代中医对DGP的治疗

一、现代中药对DGP的治疗

二、针灸对DGP的治疗

三、现代针灸的治疗进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目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纳入病例的标准与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一般资料分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标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临床疗效的比较

(一)治疗前后两组胃部胀满的比较

(二)治疗前后两组胃部疼痛或其他不适的比较

(三)治疗前后组间饮食比较

(四)治疗前后组间嗳气次数的比较

(五)治疗前后组间大便情况比较

(六)治疗前后组间痞症总体比较

第四节 讨论

一、病因病机分析

二、处方分析

三、结论分析

第三部分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糖尿病合并症之一。临床上本病的发生率较高,大约有40%^50%的糖尿病患者有早期胃轻瘫表现,症状明显者占10%[1].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胃运动减弱、减慢、排空延迟。临床表现出有糖尿病的原有症状以外,还兼上腹部不适,早饱、餐后饱胀感、恶心、欲呕等。上消化道的不适不仅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药物、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影响血糖的控制,从而干扰糖尿病的治疗,使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进程加速。这些都对心、脑、肾等脏器有严重的危害。因此研究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一定穴位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针灸因对身体无毒副作用,以及效显、价廉,收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我们希望通过本临床研究能进一步为多途径治疗DGP提供临床证据,从而能使临床治疗DGP有更多方法。
  糖尿病胃轻瘫属中医的“消渴”兼“胃痞”范畴,病机多为消渴日久,阴损及阳,痰、湿、淤阻滞中焦,致脾胃失健运,胃失和降。治疗上,应在治疗消渴病的同时提高中焦运化功能,恢复脾的升清,胃的和降功能。
  在临床研究中,根据现代文献研究的成果,选取中脘、关元、膈俞、胆俞、内关、足三里、太冲、丰隆加辨证选取一个穴位,采用针刺加隔姜灸的方法,与口服莫沙必利作随机对照,研究针刺加隔姜灸对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其结果如下:
  60例有临床症状的DG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疗法,治疗后痞症的有效率为45.03%,治疗后2月有效率24.56%;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脱失1例,治疗后有效率为32.42%,治疗后2月疗效下降到6.04%。治疗后,两组痞症较治疗前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2月,治疗组较治疗前△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我们同时观察了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能明显改善DGP患者的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且疗效持续时间明显优于莫沙必利组,尤其其无明显的副作用;同时针刺配合隔姜灸能帮助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