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靳三针结合经络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6h】

靳三针结合经络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一)晚清民初时期

(二)现代医家

(一)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则

(二) 西医对脑梗死的综合治疗

(三)西方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运动疗法:

(一)中药兼针灸治疗

(二)其他治疗

(三)经络推拿疗法:

(四)靳三针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技术路线:

(六)实验仪器及设备:

(七)数据处理:

二、研究方法治疗方案:

(一)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针刺结合经络推拿作业

(二)对照组:经络推拿作业疗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一、疗效标准:

二、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和体会

一、针推并用的好处:

二、针推的有效性和机理:

三、个人体会:

四、总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即西医指的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英文译为:脑卒中(stroke),则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慢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中医将其归属“中风”、“卒中”、“偏风”和“偏枯”的范畴。<<灵枢2热论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中风是在脑部出现问题,与五脏六腑不同,出现的异常病变是无法使用人工装置的。中风分俩种:1.因脑血管破裂而导致脑内出血,出血性脑中风主因多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2.又因脑动脉部分堵塞而导致周围脑细胞坏死,即脑梗塞。前者多是中脏腑,后者多是中经络。中脏腑者病情较重,神志不清;中经络者病情较轻,神志还好。两者均有可能引致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偏瘫,本病多由中经络病变发生,一般情况下,中风病获急救后,会稳定下来,神志渐渐地清晰,痰火渐平,但出现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身体乏力、说话不清、舌头歪向一侧、口眼歪斜、手足活动困难,肢体关节僵硬、肌肤不荣、舌强、语言蹇涩、精神意认障碍等为特征,但神智常清等形状。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病情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形成血栓,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的「三偏征」。部分病人还可见患侧肢体发绀、浮肿。
  中风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受阻,以至脑部缺血,缺氧,细胞随即坏死。其病因除少数是脑部本身功能障碍或生瘤或天生畸形外,大多与全身血管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其它病因也来自外伤,癌细胞,空气或脂肪栓塞等病证。有些学者认为还有来自其它的因素:例如:年龄,家族,种族,地区分布,地方气候,病人本身所患的慢性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症等。又由于今天社会现代化进步,人们生活质素提高,工作节奏急促,平常疏忽适量运动,暴饮暴吃,和缺少休息等等,因此,中风患者急增,且成为年青化。中风后遗症乃临床多见病,其病死率致残很高。虽然现代医疗先进发达,治疗中风病水平很高,中风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但在我国存活的中风患者就有四分之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生率颇高。本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品质和对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推作为传统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康复手段,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因为针推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肢体的肌力、减低肌张力、活化细胞、镇痛、增加血流量等等疗效,从而使中风患者能达到自理乃至迅速康复,回归社会,意义重大。
  目的:
  本研究将观察靳三针结合经络推拿作业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为本病寻找一种确切特效的综合疗法。
  方法:
  80例确诊的中风后偏遗症偏瘫的患者均为2008年4月~2009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针灸康复科、神经内科的住院和香港祝霖堂中医诊所病例。80例患者最终完成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采用靳三针结合经络推拿作业,和对照组(40例),采用经络推拿作业。治疗组取穴:颞三针、四神针、手三针、足三针、舌三针、肩三针、股三针、踝三针,根据靳三针取穴方法,在患侧取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进行针刺。施针前应先把脉辩证,施针法采用阴阳兼顾和手法应用准成。
  治疗:①治疗组:采靳三针疗法结合经络推拿疗法。靳三针疗法:颞三针、四神聪为主穴,临症取其他配穴。中风后遗症偏瘫多表现硬瘫,因此针刺采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一次,每治疗一次,须行手法4至5次,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每周治疗6天,4周为一疗程。经络推拿作业:推拿可在针刺操作前作数分钟按摩热身,令患者有舒服感。针刺完毕后,正式开始经络推拿作业,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每周治疗6天,4周为一疗程。就是说针推操作是一起做的。推拿操作方法:循经推拿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还要加上叩击脊柱两侧。侧卧位时,患侧在上,推拿颈项、背和脊柱部位。按摩头、面部时,手法要轻,运用推按法、抹法、扫散法、拿法。按摩四肢和关节时,多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抢法、搓法、摇法。对软瘫病人,手法要轻和柔;对硬瘫病人,手法较重,要多用松筋理筋手法。医患要有感应,有时须嘱咐患者自己伸屈肢节,以配合术者的操作。术者牵拉、旋动四肢时,动作要顺势、轻和柔,要令患者有舒服感。②对照组只采用经络推拿作业。各组分别于疗程结束后统一评定疗效。采用临床改良Ashworth评分法来评定痉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
  结果:
  经过四周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1);治疗4周时,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主要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
  靳三针结合经络推拿疗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有效方法。有关其治疗作用机理,我们从疗效的结果观察到:
  ⑴针推能使肢体受损的周围神经功能得到调节,这可能是针推手法刺激神经中枢系统的效果,使肢体得以消炎镇痛、脊髓内神经纤维再生、血流量增多、髓鞘和细胞增加等作用。那麽,肢体的肌力就可以提高和肌张力可以减低。肌肉和关节明显得到充营,因为血液循环加快和细胞活化了。
  ⑵针推头部能令颅内供血量增多,建立侧支循环,使脑内血块和出血液迅速吸收,降低脑内压,从而恢复脑功能。
  ⑶虽然针刺可以改善肌力,但卧病的中风病人还须靠主动活动,推拿操作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更可以担当一个运动功能训练的任务。推、拿、拨、伸、屈、旋等手法都可以即时增强患者的肢节活动能力、纠正肌萎缩、滑利关节、增强柔韧度;更可以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解痉止挛。所谓:〝筋长命就长。〞不单是中风病人须要松筋拿骨,就是正常人每天都须要磨练筋骨。若是中风病人能长期接受推拿按摩,更可以作为保健预防的目的,大大减轻中风复发的机会。因此,推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中医特色物理治疗康复方法。总的,针推都能够做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功效,以至身体健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