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足三针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6h】

足三针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现代医学关于胃肠动力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中医对胃肠动力的认识和相关治疗

第三节针灸疗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动物

二、随机分组

三、造模方法

1. 麻醉

2. 肠肠吻合模型

四、治疗方法

1. 取穴

2. 治法

3. 疗程

五、指标观测

1.术后第一天排便情况

2.小肠推进率

3.组织胃动素含量

4.组织Gas的测定

六、统计分析

七、结果与分析

1. 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

2.小肠推进率

3.组织胃动素含量

4.组织胃泌素含量

八、讨论

1.研究背景

2.造模方法

3.相关机理研究

4.取穴探讨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针刺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针刺在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胃动力、调整胃肠道功能方面尤其独特作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会因手术相关操作而降低。手术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已成为腹部手术后患者康复的主要方面。胃动力调节因素主要包括:神经性调节、体液因素的调节。体液调节主要为胃肠激素的调节,胃肠激素是胃肠调控的重要因素。其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其一为通过血液循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胃肠平滑肌细胞受体;其二为经胃肠肽神经释放的递质,对胃肠运动起调节作用。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足三针对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以探讨此疗法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空白组三组。
  模型组:实施肠肠吻合术。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开腹,寻找到大鼠盲肠下2cm处结肠,切断后行原位缝合(一层缝合法),用连续缝合法缝合腹膜及肌层,再用间断缝合法缝合大鼠皮肤。术后不予针刺处理。
  针刺组:实施肠肠吻合术,术后给予针刺处理。
  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
  小肠推进比测量:灌墨1ml/只大鼠,30min后处死,用米尺测量小肠全长(幽门至回盲部)以及标记物在小肠从幽门向前推进的距离。计算标记物推进的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比。从幽门至炭末前沿的长度作为炭末在肠内推进的距离/小肠全长。
  胃动素测定:取材前动物禁食24h,腹腔注射6%水合氯醛(0.5mol/lOOg体重)麻醉后开腹,取胃窦及长约1CM的上段空肠,约l00mg.放入lml100℃的生理盐水中煮沸3 min,加1mol/L冰醋酸0.5 mL于匀浆器中制成匀浆,置4℃ l h,再用lmol/L的NaOH0.5 mL中和4℃离心3000 r/min30min。按采用放射免疫法按试剂盒上的步骤进行测定。
  结果:
  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5),针刺组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有所提高(P<0.05)。模型组大鼠组织胃动素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5),针刺组组织胃动素较模型组有所提高(P<0.05)。三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针刺足三针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其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局部组织中的胃动素水平实现的,而与血清胃泌素无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