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哮喘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初探及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6h】

哮喘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初探及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支气管哮喘研究现状

第一节 古代对哮喘的认识

一、病名认识

二、病因病机认识

三、哮喘分类认识

第二节 现代对哮喘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证候分型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哮喘辨治规律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晁恩祥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14-19]

二、方和谦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20-23]

三、高忠英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24-25]

四、侯振民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26-27]

五、孔光一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28]

六、刘伟胜教授防治哮喘经验概要[29]

七、秦亮甫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30-32]

八、邱幸凡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33-34]

九、夏翔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35-38]

十、戴裕光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39-41]

十一、关思友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42]

十二、郭子光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43-47]

十三、李辅仁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48-51]

十四、沈绍功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52]

十五、谢昌仁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53-54]

十六、熊辅信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55]

十七、徐志瑛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56-57]

十八、陈文伯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58-59]

十九、颜正华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60-61]

二十、杨牧祥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62]

二十一、姚树锦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63-64]

二十二、张炳秀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65-66]

二十三、周耀庭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67-69]

二十四、朱良春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概要[70]

一、哮喘病因病机及治则统计结果

二、药物及药效分类统计结果

第三章哮喘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人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具体收集的资料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实施方法

二、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二、数据分析结果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哮喘的病因病机

一、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二、缓解期为本虚标实之证

第二节哮喘的辨证施治

一、发作期应以祛邪为主

二、缓解期应以补虚祛邪并施

三、名老中医个人特色经验发挥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西医治疗哮喘主要选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哮喘虽然得到了一定控制,但随之出现了较多的副作用,且部分病人不能耐受。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哮喘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批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古代医学理论基础的升华和发展,代表着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最高水平,符合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证治规律。通过对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哮喘经验挖掘与初步总结,及回顾性分析我院哮喘辨证施治,探求哮喘的辨证施治规律,提高哮喘临床疗效。
  目的:
  通过对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哮喘经验的初步总结及回顾性分析我院哮喘辨证施治,探求哮喘的辨证论治规律,运用名老中医经验,提高临床疗效,优化我院临床路径综合诊治方案。
  方法:
  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第三批名老中医中选取治疗哮喘有独特心得的名老中医,以其治疗哮喘经验的文献及相关著作为内容,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对病因病机进行频数分析,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哮喘辨证用药规律。
  通过回顾性研究,以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77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中医诊治信息,分析其中医证型及方药情况,了解我院哮喘辨证施治情况。
  结果:
  1.综合24位第三批名老中医57篇哮喘经验相关文献,哮喘病因病机归纳为: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痰浊内阻(87.50%)、风邪犯肺(70.83%)、寒邪袭肺(58.33%)、热邪犯肺(45.83%)。缓解期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为痰浊内阻(54.17%)、肺脾肾虚(50.00%)、瘀血内阻(33.33%)。
  2.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哮喘的辨治规律归纳为:发作期以祛邪为主,以化痰平喘、疏散风寒、疏散风热为法,核心药物为:鱼腥草、瓜蒌皮、石膏、桂枝、干姜、白芍、细辛、炙甘草、射干、茯苓、白果、款冬花、蝉蜕、炙枇杷叶、紫菀、桑白皮、黄芩、浙贝母、炙麻黄、法半夏、五味子、麻黄、甘草杏仁、紫苏子。缓解期以标本兼治为则,以补益肺脾肾,化痰活血为法,核心药物为:五味子、法半夏、陈皮、茯苓、黄芪、炙甘草、党参、白术、甘草、川贝母、金沸草、杏仁、牡丹皮、泽泻、山药、熟地、山茱萸。
  3.我院哮喘患者177例,其中发作期98例,缓解期79例。我院哮喘患者病因病机归纳为:发作期证型以寒哮(45.92%)、热哮(40.82%)为主。缓解期为本虚标实,以痰浊阻肺(64.56%)、肺脾两虚(29.11%)、脾虚(20.25%)、气阴两虚(13.92%)、肺脾肾虚(11.39%)、瘀血内阻(10.13%)为主。
  4.我院哮喘辨治规律可归纳为: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大部分按寒哮、热哮辨证论治,以宣肺散寒、宣肺清热、化痰平喘为法。寒哮使用方剂主要是小青龙汤(75.56%),射干麻黄汤(20.00%),热哮使用方剂主要是定喘汤(65.00%),其次为麻杏芩甘汤(7.50%)、柴芩汤(7.50%)、千金苇茎汤(7.50%)。缓解期以补虚为主,辅以祛邪。共收集25个方剂,以健脾、补肺的方剂为主,主要是六君子汤(26.21%),其次是生脉散(8.73%)、参苓白术散(7.77%)、肾四味(5.83%)、二陈汤(5.83%)、玉屏风散(5.83%)、六味地黄丸(5.83%)。
  结论:
  1.发作期病因病机: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我院哮喘患者发作期病因病机与寒、热、痰、风、瘀相关,其中以寒、热、痰多见,这与我院按哮喘临床路径综合诊治方案治疗提出哮喘发作期分为寒哮证、热哮证、风痰哮证、痰瘀交阻证相关。而第三批名老中医认为哮喘发作期病因病机以寒、热、痰、风为主。两者均认为哮喘发作期病因病机为痰饮宿邪内生,遇外感淫邪引触而起病,但第三批名老中医认为在寒、热基础上更重视风邪。哮喘临床证候具有明显的“风”象特点,故在临床上,当重视风邪在哮喘发作期的引触作用。
  2.缓解期病因病机:我院的治疗与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比较,两者均认为缓解期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标实与痰、瘀密切相关。本虚方面,我院更重视肺、脾虚,这与哮喘病位在肺及广东省哮喘患者湿热体质相关。而第三批名老中医认为肺脾肾三脏皆虚为主,更重视肾虚的病因病机,考虑与名老中医所诊治多为难治性哮喘,经久不愈,病久累及肾脏,损伤先天之气,肾虚是哮喘的重要病因病机相关。我院对哮喘缓解期肾虚的病因病机关注度不够。在今后临床上,需注重肾虚在哮喘缓解期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于哮喘久病,日久伤及肾脏的患者,需重视补肾法的应用。
  3.发作期辨证施治:我院的治疗与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比较,两者均以祛邪为主。寒哮应以宣肺散寒,止咳平喘为法;热哮应以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为法。根据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哮喘发作期的核心药物,寒哮可选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哮可选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临证加减方面,温化寒痰可选用干姜、法半夏、射干、紫菀;宣肺散寒可选用桂枝、白芍、细辛、麻黄;清热化痰可选用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炙枇杷叶;清热宣肺可选用石膏、桑白皮、黄芩、蝉蜕;敛肺可选用白果、五味子;止咳平喘可选用杏仁、紫苏子、款冬花、炙麻黄。对于动物蛋白过敏患者,避免选用蜈蚣、地龙等动物类药,可适当选用地肤子、浮萍等植物类药祛风解痉。同时,在起居、饮食、情绪调节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感受风邪,避免海鲜、花粉等过敏原,保持愉快心情,可避免外风、内风致病,减少哮喘发作。
  4.缓解期辨证施治:我院以补虚为主,辅以祛邪,而第三批名老中医以标本兼治为则,补虚祛邪并施。补虚方面,我院侧重于健脾、补肺,以六君子汤、生脉散、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主。第三批名老中医以肺脾肾三脏并补为主,根据核心药物,方剂可适当选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我院对肾虚的关注度不够,对于哮喘经久不愈,病久及肾的患者,可适当运用山药、泽泻、山茱萸等补肾药,方药可选六味地黄汤等。祛邪方面,根据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哮喘缓解期核心用药,祛邪主要以化痰为主,常用法半夏、陈皮、川贝母、金沸草、杏仁,而活血化瘀药物使用较少。但哮喘缓解期常痰瘀互结,治疗时,在化痰基础上,需加强活血化瘀。
  5.在临床上,我们可适当运用名老中医经验,以提高哮喘临床疗效。如在哮喘缓解期可应用膏方;对于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选用苍耳子、辛夷花宣通鼻窍,同时起到祛风作用;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生理特点辨证用药,对于儿童哮喘患者,治疗多取轻清通达,化痰清热,着重宣肺和胃,后期注重固护脾胃,而对于中年及老年患者,则注重固护肾气;适当运用中医外治法,如穴位贴敷、艾灸等,穴位可选用督脉、膀胱经;在起居、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调养得当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哮喘发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