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电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诊断

1.1.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1.5 预防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中医治疗

1.2.5 小结

1.3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穴规律探讨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果

第二章 临床部分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1.6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2.1.7 研究病例的中止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2.2.2 随机方法

2.2.3 对照

2.2.4 治疗方案

2.2.5 观察指标

2.2.6 质量控制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2.3.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2.3.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2.3.4 两组患者基线期情况

2.3.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3.6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询问表情况

2.3.7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残障功能量表情况

2.3.8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残障功能量表各分项情况

2.3.9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情况

2.3.10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表各分项情况

2.4 不良事件

第三章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1.1 中医病名及临床表现

3.1.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3.2 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3.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探讨

3.3 现代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的用穴规律探讨

3.3.1 腧穴归经及使用频次分析

3.3.2 腧穴频次分析结果

3.3.3 腧穴部位及使用频次分析

3.4 选穴依据

3.4.1 颈夹脊穴

3.4.2 风池穴

3.4.3 大椎穴

3.4.4 外关穴

3.4.5 合谷穴

3.4.6 后溪穴

3.5 量表的选用

3.5.1 McGill疼痛询问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

3.5.2 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3.5.3 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

3.6 临床结果分析

3.7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古籍及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探索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古代中医理论及现代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穴处方提供一定的依据。并通过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评价电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 1.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的方式,收集近十年来的国内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文献资料,利用所收集文献建立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并对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归经选穴规律进行分析。 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按1∶1的比例随机地分为治疗组(电针结合推拿)和对照组(单纯牵引),一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12次。以临床综合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以McGill疼痛询问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田中靖久等为次要结局指标,经过4周治疗后后比较治疗组(电针结合推拿)和对照组(单纯牵引)之间的差异,以期评价电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 1.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穴规律 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发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用穴分析,发现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循经选穴以手太阳小肠经使频率最高,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针刺处方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前六位分别是颈夹脊(36次)、风池(22次)、大椎(22次)、后溪(20次)、合谷(19次)、外关(19次)。腧穴部位分布大部分用穴集中于上肢部,其次为背部、头面颈项部。 2.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评价研究结果 通过对1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前,两组资料基线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83.61%、对照组5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过配对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cGill疼痛询问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的积分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患者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McGill疼痛询问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的积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通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治疗组颈椎残障功能量表疼痛强度、个人自理能力、抬举重物、阅读、头痛及驾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01,0.030,0.003,0.030,0.000,0.000<0.01)。治疗组颈椎残障功能量表注意力、工作、睡眠及娱乐积分有改善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77,0.786,0.572,0.974>0.05)。此外,治疗组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症状积分以及手的功能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0.01)。治疗组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工作和生活能力积分及体征积分有改善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2,0.156>0.01)。 结论: 1.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循经选穴以手太阳小肠经使频率最高,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针刺处方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前六位分别是颈夹脊(36次)、风池(22次)、大椎(22次)、后溪(20次)、合谷(19次)、外关(19次)。腧穴部位分布大部分用穴集中于上肢部,其次为背部、头面颈项部。 2.本研究采用电针结合推拿与单纯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方法均可以改善患者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 3.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各种症状。组间疗效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的McGill疼痛询问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及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4.电针结合推拿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残障功能量表疼痛强度、个人自理能力、抬举重物、阅读、头痛、注意力、工作、驾驶、睡眠及娱乐积分情况,且改善疼痛强度、个人自理能力、抬举重物、阅读、头痛及驾驶积分优于对照组(单纯牵引)。 5.电针结合推拿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的症状、体征及手的功能积分情况,且改善症状积分及手的功能积分优于对照组(单纯牵引)。 6.电针结合推拿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牵引,说明电针结合推拿具有较好地调气活血,疏利筋肉,缓解挛急作用。推测电针结合推拿可能与反射性地调节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效地调节了肌肉的收缩力,改善局部的代谢,消除炎性水肿,松解局部粘连及神经根受压的症状,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著录项

  • 作者

    曾景钊;

  •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学科 针灸推拿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林国华;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电针结合; 推拿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