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
【6h】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疗效评估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二、皮损疗效评价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第四节 实施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第五节 观察方法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第八节 研究结果

第九节 讨论

一、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九、临床结果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 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 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 方法: 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 结果: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 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 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 结论: 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 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 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擊、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