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NF-κB/HIF-1α通路的调控研究
【6h】

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NF-κB/HIF-1α通路的调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NF-κB信号通路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研究进展

1.1.1 NF-κB信号通路概述

1.1.2 NF-κB信号促进恶性事件作用

1.1.3 NF-κ B信号阻断恶性事件作用

1.1.4 NF-κB信号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1.1.5 NF-κB信号通路与其他“交互通路”的关系

1.1.6 NF-κB信号通路与相关转录因子的关系

1.1.7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癌的关系

2.1 NF-κ Bp65、VEGF、HIF-1α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2.1.1 NF-κ Bp65的结构与功能

2.1.2 NF-κ Bp65的调节及在癌前病变、恶性肿瘤的作用

2.1.3 NF-κ Bp65在胃癌中的作用

2.1.4 HIF-1α的结构与功能

2.1.5 HIF-1α的调节及在恶性肿瘤的作用

2.1.6 HIF-1α在胃癌中的作用

2.1.7 VEGF的结构与功能

2.1.8 VEGF的调节及在恶性肿瘤的作用

2.1.9 VEGF在胃癌中的作用

3.1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的防治研究进展

3.1.1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

3.1.2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1 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1.1 材料与方法

1.1.2 实验方法

1.1.3 结果

1.1.4 讨论

1.1.5 小结

2.1 胃炎Ⅰ号干预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NF-κB/HIF-1α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结语

1.1 结论

1.1.1 CAG大鼠模型

1.1.2 萎缩性胃炎与NF-κ Bp65、HIF-1α、VEGF表达

1.1.3 胃炎Ⅰ号的干预效应

2.1 创新性

2.1.1 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2.1.2 研究指标的创新性

3.1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东亚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与胃癌具有相关性。因此,预防或治疗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中草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较为显著疗效,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众所周知,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局部缺氧及血管增生等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大量研究观察到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胃粘膜可能促进许多细胞因子释放,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F-κ B)信号。因此,胃癌中NF-κB信号的高度活性状态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NF-κB高度激活具有“促瘤性”作用。另外,胃粘膜局部缺氧和血管增生是胃癌中常见病理状态,低氧/缺氧是促进血管生成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中重要生物标志物。研究证实,NF-κB、HIF-1α、VEGF的异常激活是胃癌发生进展的重要标志,并且是胃癌治疗中的潜在靶点。但是,萎缩性胃炎中是否存在NF-κB、HIF-1α、VEGF异常表达以及中药的治疗效应则较少报道。
  目的:
  1.观察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行为学的影响
  2.观察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观察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NF-κ Bp65 mRNA、NF-κ Bp65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0),维酶素组(n=13),胃炎Ⅰ号组(n=13)。空白对照组常规喂养,其他组参考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法配合饥饱失常加泻下耗气法造模,复制GPL大鼠模型,连续18周。第9周开始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蒸馏水,用药组予相应药物灌胃共10周。18周末,取胃粘膜上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的病理组织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法(RT-PCR)法测定胃黏膜上皮NF-κ Bp65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上皮NF-κ Bp65蛋白、HIF1-α蛋白及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1.空白组大鼠一般情况正常,精神状态良好、灵活喜动、发育正常、皮毛光泽、饮食正常;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萎靡,自主活动减少,发育迟缓,体重显著不及空白组大鼠,毛发凌乱且光泽度差,饮食饮水减少,大便溏薄或腹泻;维酶素组及胃炎Ⅰ号组大鼠在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发育迟缓、体重减轻、饮食减少、大便溏稀等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变。
  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胃粘膜组织未见任何病理性改变,腺体结构、细胞形态等均正常。模型组大鼠胃粘膜组织上皮可见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改变,某些腺体结构甚至类似于结肠的腺瘤性息肉改变。腺体结构显著不完整、排列拥挤、边界不清楚;腺腔内可见形状不一的异形细胞,细胞核深染,呈雪茄样改变,可见细胞核假复层改变,细胞核极性减弱。严重病变者,可见异形细胞扩展到表面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腺腔结构形状不规则,往往表现出分支和折叠,并常可见细胞核极性消失。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见增厚的细胞膜和突出的核仁,核分裂现象常见。维酶素组大鼠胃粘膜组织上皮可见中度的不典型增生改变,较模型组改变不明显。胃炎Ⅰ号各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上皮可见轻度的不典型增生改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腺体结构轻度改变、排列稍紊乱、边界欠清晰;腺腔内形态稍欠规则的细胞,细胞核染色不深,大小相对较均一,核浆比例略失调,细胞核极性减弱,但细胞核仅限于基底层1/2内。未见异形细胞扩展到表面上皮。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膜轻度增厚,可见突出的核仁,但核分裂现象仅见于胃粘膜上皮基底侧。
  3.各组大鼠大鼠胃黏膜NF-κ Bp65 mRNA、NF-κ Bp65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表达
  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NF-KBp65 mRNA、NF-κ Bp65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与模型组及维霉素相比,胃炎Ⅰ号各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NF-K Bp65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胃炎Ⅰ号各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NF-KBp65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维酶素组相比,胃炎Ⅰ号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NF-KBp65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与模型组相比,胃炎Ⅰ号高剂量及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HIF-1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与模型组相比,胃炎Ⅰ号各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VEGF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胃炎Ⅰ号低剂量组相比,胃炎Ⅰ号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健脾活血解毒复方胃炎Ⅰ号不仅能有效改善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大鼠的脾虚症状,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异常组织病理学状态,可防止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为侵袭性胃癌。
  2.本次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粘膜细胞的NF-KBp65活性增强,HE染色也发现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粘膜可见细胞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这说明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粘膜存在慢性炎症性改变,并可能与NF-KBp65活性增强有关。另外,在光镜下还发现胃粘膜血管的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出现管腔闭塞现象,或发现局灶性血管“密集”分布现象,腺体结构失调的严重程度与血管异常程度呈正相关,这也说明了HIF-1α蛋白、VEGF蛋白表达增加和胃粘膜管新生或血管闭塞现象、胃粘膜上皮腺体结构异常等病理改变之间具有联系。
  3.胃炎Ⅰ号可能通过下调NF-κB、HIF-1α及VEGF的表达,从而来改善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的炎症反应、局部缺氧、血管新生,最终改善胃粘膜异常组织病理学改变,达到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