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新型生物标志物评价中药对肾功能的影响
【6h】

基于新型生物标志物评价中药对肾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肾毒性逐渐受到关注

一.中药肾损伤的中毒原因、机制、临床表现来分析

二.马兜铃酸肾病

第二节 急性肾损伤的分型和病理改变

一.急性肾损伤的定义及分型

二、急性肾损伤的的病因病变

第三节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一、早期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应具备的特点

二、血肌酐和尿素氮

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NGAL)

三、肾损伤分子-1(KIM-1)

五、白细胞介素-18(IL-18)

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

七、β2-微球蛋白(β2-MG)

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

九、丛集素(clusterin)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仪器和设备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二节 新型生物标志物结合Ⅰ期临床实验室检查对新药安全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材料试剂

三、仪器和设备

四、方法

五、统计分析

六、结果

七、结论

第三节 新型生物标志物应用于长期服药人群肾功能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设备和仪器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统计分析

五、结果

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中医中药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的文化瑰宝,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独特的治疗手段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与肯定。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传统中药通过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药物配伍和各种炮制加工,提高其药效或降低毒副作用。医生“对症治疗”使用中药,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国,生病看中医、吃中药是千百年来普遍的现象。
  早在1964年,国内有学者报导了木通致急性肾衰的消息[1],但因案例少,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1993年,比利时医生Vanherweghem首先在国外披露比利时的一些妇女服用了含有广防己的中草药减肥茶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消息,至此,国内外拉开了中药安全性的讨论[2]。
  临床上因中药及其制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呈上升趋势[3],尤其是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据统计,近年来急性肾衰的病人中,约25%是由药物肾损害引起的[3],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际医疗技术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肾衰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却没有下降的迹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临床检测手段未能及时发现肾衰所致。在早期发现肾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及时停止使用可能产生肾损伤的药物,予以对症治疗,肾功能是可以得到恢复的。血肌酐和尿量是临床上诊断和鉴别AKI唯一可靠的检测指标,但这两种指标在监测肾功能发生变化的早期阶段都存在着不足与局限。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在国外已开始用于监测西药新药安全试验、临床心脏搭桥等术后可能会发生的肾损伤。本研究通过国外刚起步的经验,把这些新型肾损伤生物标志物运用于中药安全性评价,及早发现因服药有可能导致的早期肾损害,提高中药长期服用的安全性。
  目的: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肾损伤早期出现变化时间早,比目前临床使用的肾功经典检测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量和计算肌酐清除率等)更适合用于监测由药物引起的早期肾损伤。由此,本研究从动物实验、Ⅰ期临床药物耐受性试验和住院病人肾功能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对肾功能的早期评价,并为其应用于临床监测肾功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动物实验研究结合临床研究的方式,具体内容包括:
  1.使用关木通和马兜铃酸Ⅰ建立大鼠肾损伤模型,采集不同时间血液和尿液样本,通过ELISA法、碱性苦味酸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观察肾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2.新药MXWTⅠ期临床药物耐受性试验得到的受试人群尿液样本,通过ELISA法、碱性苦味酸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检测相关标志物水平,结合不良反应对新药MXWT安全性进一步分析;
  3.收集住院病人、肾病病人以及健康人群尿液样本,采用ELISA法、碱性苦味酸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对尿液中相关因子进行测定,新型生物标志物结合经典肾功检测指标进行分析,观察各组人群的差异与规律。
  结果:
  1.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研究
  1.1连续三天高剂量灌胃关木通饮片水提液或马兜铃酸Ⅰ单体均可致大鼠发生急性肾损伤;
  1.2通过对肾功指标检测和病理切片观察,AAI组大鼠的肾损伤程度不如折算AAI含量相同的关木通组大鼠严重;
  1.3通过ELISA法和酶法等对关木通组和AAI组大鼠血清或尿液中的NGAL、CystainC、TP、ALB分析结果显示: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各因子出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升高时间顺序是:NGAL>CystatinC、TP、ALB>sCr、BUN。
  2.新型生物标志物结合Ⅰ期临床实验室检查对新药安全性分析
  2.1按照《新药Ⅰ期临床药物耐受性试验方案》,采用开放、无对照的试验设计,进行单次给药及连续给药耐受性临床试验。所有不良事件均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未发现有全身性不良事件;
  2.2单次给药研究报告有1例受试者肾功因子异常,表现为血肌酐偏高,共计1例次;连续给药研究报告无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
  2.3通过ELISA法检测受试者尿液中clusterin、IL-18、NGAL、KIM-1、β2-M、NAG酶和TFF3,验室检查TP、Alb、BUN和Scr。各剂量组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分析,未能提示剂量与不良事件的出现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3.新型生物标志物应用于长期服药人群肾功能研究
  3.1肾病病人的sCr、BUN、Alb、TP、NAG分别是正常人的3.8倍、3倍、264.9倍、26.8倍、6.8倍。
  3.2肾功二项(血肌酐和尿素)未见异常的长期服用中药住院病人其Alb、TP、NAG酶分别是正常人的1.35倍、1.81倍、2.27倍;本次研究的46名长期服用中药的住院病人中,有19人TP偏高,占总人数的41.3%;有4人Alb偏高,占总人数8.7%。正常人检测的肾功指标均正常,以上的数据提示,在反映早期肾损伤方面,尿液中的Alb、TP、NAG酶可能比血肌酐、尿素出现更早,检测尿液的这几种因子水平能更早发现肾损伤。
  结论:
  通过对动物实验、Ⅰ期临床药物耐受性试验和住院病人肾功能研究,我们发现尿液中存在的TP、Alb、NAG酶、NGAL、KIM-1、CystainC在早期肾损伤中比传统肾损伤监测方法(观察Scr、BUN和GFR改变)反映更灵敏,浓度升高时间更早、能客观反映肾损伤,它们较传统的肾功能监测方法更适合用于监测和反映早期肾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