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微生物代谢通路研究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
【6h】

基于微生物代谢通路研究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轮状病毒肠炎的现代研究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发病机制

1.1.4 治疗

1.2 中医对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1.2.1 病名的认识

1.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1.3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现状

1.3.1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理论相关性的探讨研究

1.3.2 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3.3 肠道微生态对宿主的影响

1.3.4 研究肠道微生态的崭新方法——宏基因组学

1.4 七味白术散的现代认识

1.4.1 七味白术散的立方依据

1.4.2 七味白术散的组方分析

1.4.3 七味白术散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药物制备

2.2.3 标本采集

2.2.4 肠道基因功能组学实验

2.3 研究结果

2.3.1 基于差异基因集合的功能组学分析

2.3.2 差异基因筛选

2.3.3 七味白术散影响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七味白术散的方药分析

3.2 七味白术散治疗改变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微生物代谢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腹泻病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造成婴幼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并且较其他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胃肠炎更为严重。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轮状病毒肠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课题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对比七味白术散治疗前、后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菌群的相关功能基因,尝试从分子水平探讨七味白术散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日后,采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粪便进行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分析,根据导师前期肠道菌群宏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基因组装注释,导入KEE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类,比较七味白术散治疗前、后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微生物的相关功能基因变化,并分析其在相关代谢通路中的作用。
  结果:
  七味白术散治疗后,大量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微生物功能基因发生显著改变。例如,在糖酵解通路中,编码葡萄糖磷酸变位酶(5.4.2.2)、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5.3.1.9)、6-磷酸果糖激酶(2.7.1.1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4.2.1.13)、磷酸甘油激酶(2.7.2.3)、磷酸甘油酸变位酶(5.4.2.11、5.4.2.12)、磷酸丙酮酸水合酶(4.2.1.11)、丙酮酸激酶(2.7.1.40)等的基因上调,使糖酵解增加,丙酮酸产量增加。在丙酮酸代谢通路中,编码丙酮酸甲酸裂解酶(2.3.1.54)、二氢硫辛酸脱氢酶(1.8.1.4)、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2.3.1.12)、磷酸转乙酰酶(2.3.1.8)、乙酸激酶(2.7.2.1)等的基因上调,提示乙酸生成增加。在丙酸、丁酸等代谢通路中,编码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5.4.99.2)等的基因上调,而编码琥珀酸辅酶A连接酶(6.2.1.5)等的基因下调,其含量可能无显著的增加或减少。
  结论: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尤其是糖酵解作用增强,使丙酮酸产量增加,无氧酵解产生的乙酸增加。这种代谢的改变,一方面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供给微生物及肠道粘膜上皮的代谢需要;另一反面可刺激结肠上皮细胞的Na+依赖的水、电解质吸收,有助于结肠对水、电解质重吸收,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