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6h】

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

1.2 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1.2.1 椎体骨质疏松情况

1.2.2 身体质量指数(BMI)

1.2.3 手术方式(PVP或PKP)

1.2.4 骨水泥注入量

1.2.5 骨水泥外渗

1.2.6 椎体高度及椎体局部后凸的纠正

1.2.7 椎体骨折的分型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1.2.8 其他

1.3 中药对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宄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分组对照

2.3 分析及讨论

2.3.1 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

2.3.2 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作用

2.3.3 不同手术方式(PVP/PKP)对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

2.3.4 骨水泥注入量对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

2.3.5 骨水泥外渗xt-,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

2.3.6 椎体局部后凸Cobb’s角对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

2.3.7 补肾活血中药对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作用

2.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获得奖励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文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i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旨在对其相关因素进一步剖析,并比较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异同,为临床提供参考,同时研究补肾活血中药对于预防新发椎体骨折的作用,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本研究回顾采纳了2009年1月~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发生于胸腰段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并行单节段PVP/PKP治疗的患者的基本信息、病例、手术及影像学等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再发非手术节段的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再根据再发骨折的椎体节段分为相邻椎体组及远隔椎体组。通过对所有患者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局部后凸纠正角度、手术方式(PVP/PKP)、手术椎体节段、有否骨水泥外渗、围手术期有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否予补肾活血中药等的统计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行PVP/PKP术的患者452例,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29.82±11.94个月,其中女性359例,男性93例,年龄49~93岁,平均74.98±8.42岁,其中71~80岁所占比例最高(45%)。行PVP术211例,行PKP术241例。发生骨水泥外渗116例,占25.7%。骨水泥注入量1.2~7.2ml,平均3.56±0.95ml。术前原椎体局部后凸Cobb's角-31.70°~48.73°,平均11.08°±11.73°,术后伤椎局部后凸Cobb's角-30.86°~40.53°,平均6.11°±11.31°。伤椎局部后凸Cobb's角纠正角度-3.08°~14.85°,平均4.97°±2.35°。围手术期予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397例,占87.8%,予补肾活血中药口服的333例,占73.7%。
  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共64例,包括男性12例,女性52例,发病率14.2%,再发骨折时间1~53个月,平均14.56±11.46个月。未发生骨折的共388例患者。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术前伤椎局部后凸角、手术方式(PVP/PKP)、手术椎体节段、骨水泥注入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在骨水泥外渗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1),而非骨折组在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药物及补肾活血中药的使用率方面明显高于骨折组。二组在术后伤椎局部后凸Cobb's角纠正角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大于非骨折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骨水泥外渗、术后未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补肾活血中药口服、伤椎局部后凸Cobb's角纠正过度是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折组中,相邻椎体组与远隔椎体组在发生率、性别、年龄、再发骨折时间、术前伤椎局部后凸角、手术方式(PVP/PKP)、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外渗、抗骨质疏松药物及补肾活血中药的使用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椎体组在局部后凸Cobb's角纠正角度方面大于远隔椎体组,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手术方式相比,行PKP术的患者伤椎局部后凸Cobb's角纠正较行PVP术的患者明显,而在骨水泥外渗的发生及再发骨折时间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造成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骨水泥外渗、伤椎局部后凸Cobb's角纠正过度、围手术期无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均明显提高其发生率。另外术后围手术期予补肾活血中药可降低术后非手术椎体的再发骨折率。为了更好地预防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医生应掌握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术中避免骨水泥外渗的发生,对于伤椎局部后凸角的纠正不必过于强调,围手术期注意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此外,应重视中医药在其中的运用,可予补肾活血中药预防再发椎体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医疗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