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和临床研究
【6h】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和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定义的认识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三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一、诊断

二、治疗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发展趋势

第二章 古代文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第一节 病名

一、泄泻

二、腹痛

第二节 病因病机

一、泄泻

二、腹痛

第三节 辨证分型

一、肝气郁滞

二、脾胃虚弱

三、脾肾阳虚

四、气机逆乱

五、痰浊瘀血

第四节 治法治则

一、泄泻

二、腹痛

第五节 遣方用药规律

一、用药规律

二、治疗泄泻和腹痛的常用方

第六节 针灸疗法和腧穴应用

一、针灸治则治法

二、经穴的运用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一、文献来源与收集方法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文献信息统计

二、针灸治疗IBS-D现代文献治疗情况

三、针灸治疗IBS-D现代文献穴位和经络统计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文献诊断治愈标准分析

三、分型论治情况分析

四、针灸疗法分析

五、针灸穴位使用情况分析

六、经络使用情况分析

七、特定穴使用情况分析

八、配穴规律分析

九、古今针灸治疗IBS-D文献对比总结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四、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二节 临床观察设计

一、随机分组

二、盲法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3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二、3组治疗前后的IBS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比较

三、3组治疗前后腹部症状体征观察

四、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肝郁脾虚)积分比较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一、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大优势

二、针灸疗法讨论

三、治疗IBS-D的配穴方法及选穴

四、针灸与耳穴贴压治疗的研究结果探讨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IBS-D的主要症状与中医“泄泻”和“腹痛”紧密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对针灸治疗泄泻、腹痛进行回顾总结。同时对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临床研究进行检索、筛选后,总结出经常用于该病的针灸治法和穴位应用规律。最后基于古今的研究结果,选取三种疗效较好且临床易于操作的针灸疗法,结合所总结出的常用穴位组合,设计临床研究方案;并且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来检验基于古今所得出的治疗方案疗效如何。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现代研究综述,古代中医回顾,现代临床研究分析,以及根据分析结果设计的临床研究。
  现代研究综述将以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CBM)为主要来源,对其中IBS-D相关综述分析类再次进行综合,归纳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说明接下来一系列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古代的回顾采用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选用与泄泻、腹痛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条文检索。同时结合在线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总结近年来发表的古代研究类文章,回顾泄泻和腹痛的源流与演变,并整理出相关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
  对现代的研究将以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CBM)和PubMed为主,配合几个常用中英文在线数据库,应用针灸治疗IBS-D相关的中英文主题词,对1985-2015年间发表的临床研究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一步筛选。最后进行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的总结分析。
  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症状严重水平作为评分和疗效的主要指标,同时以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为另一主要指标。两组指标相结合,观测比较耳穴贴压、电针和温针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如何。
  研究结果:
  现代综述分析类中未见有在古代文献分析结果与全面现代临床研究结果指导下,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的研究。
  古代认为泄泻大多因饮食劳倦、外邪侵犯脾胃、情志不遂等因素使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出现脾胃运化失职,最终引起泄泻。腹痛是由于外感寒暑湿热、饮食不当、情志不遂、阳虚脏寒等因素使腹部脏腑经脉痹阻或失于温养,气血无力运行,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与IBS-D相关的古代记载的泄泻兼有腹痛的主要证型包括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气机逆乱和痰浊瘀血。在辨证准确后,从虚、实、湿、痰、气等方面,以脾、胃、肝、肾为重点进行治疗。具体方法有和、汗、吐、下等。大多使用补虚、祛湿和温里药所组成的温寒化湿、温中止泻、抑肝扶脾、涩肠止泻、温肾固肠和健脾益气等类型之方剂。针灸治疗则大多在辨证后使用针刺、艾灸、贴敷、隔物灸等方法,从局部或远端循经取穴,注重配穴法及特定穴的使用。
  在符合入选标准的现代临床研究中,有研究基金支持的较少。主要刊登在专业针灸类期刊上。广东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几个地区发表所占比例大。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涉及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虚弱和脾虚湿阻等。具体治疗手段丰富,注重特色针灸疗法的运用,例如耳穴贴压、眼针、头针、电针、温针等。另外还有采用综合疗法的临床观察,如针灸联合中西药内服,针灸联合拔罐等。穴位选取范围广。常用穴位包括天枢、足三里、中脘、脾俞、神阙、太冲、上巨虚、关元、大肠俞、三阴交等。取穴特点包括:通过脏腑辨证选穴和循经取穴;同时配合俞募、合募、俞合等配穴方法,其中合募配穴法出现频次最高;偏重特定穴的使用,其中募穴、五输穴、背俞穴、下合穴和原穴最常用。使用频率较高的经脉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
  临床使用耳穴贴压、电针、温针分别对三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中电针组和温针组用合募配穴法取穴。三组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疗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IBS-D症状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说明其临床疗效较好。三种疗法相比较而言,电针和温针疗效更佳,尤其是温针治疗效果最明显。
  研究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针灸治疗IBS-D的疗法较古代更为丰富多样。选穴原则多依据古代经典中的经络脏腑理论辨证后循经取穴,并参考《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原则进行配穴。本文临床研究所选用的三种治法和穴位组合均被证实有效。其中温针治疗效果最好。临床研究结果印证了文献研究的结论。IBS-D作为现代的常见病,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对古代文献做详尽挖掘之外,还应该不断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验证已有的疗法和穴位组合,找到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在规范化治疗的同时,达到消除患者痛苦、降低患者治疗成本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