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
【6h】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之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三焦气化理论滥觞于先秦

第一节 古人发现三焦的过程

一、“焦”字的由来、本意与其引伸义

二、三焦的前身概念之一“三咎"源出《十问》

三、三焦的前身概念之二“橐籥”来自《引书》

四、三焦于医书之外仅见两书

五、三焦与三丹田属不同领域之不同概念可互参,不可互换

六、三焦与三元之关系

七、三焦与三集

第二节 《内经》以前古人目中的三焦

一、出土文献《十问》与《引书》中的“三咎"、“橐龠”皆指一体系而非单一器官

第三章 三焦气化理论成形于《内经》

第一节 《内经》第四篇提出“三焦”为六阳府之大,囊括它府

第二节 三焦具府功能,但类器非器

第三节 三焦化生并主持诸气

一、三焦通行元气、真气与谷气

二、《内经》上下两命门相通,为三焦气化理论之一部分,由三焦鼓动

三、三焦气化体现于“受气”与“出气”

四、三焦亦化生并通行人体浊、邪之气

第四节 三焦通行水液,《内经》第八与第七十二篇提出决渎与气化而出

一、三焦何以决渎,“皮肉宛瞧而弱"为三焦体系开阖、盈缩之象

二、三焦形态为其体系动态之象,不宜与其功能分而论之

三、《内经》之三焦部位宜观其象而不宜细定其位

四、部位之三焦为人体化气之场所,论其三而实为一

五、经脉三焦指三焦经,可针刺激发三焦气化,为三焦气化理论有机构成之一

六、三焦气化是《内经》医学理论的深层、高级概念

七、三焦气化为医学的深层次、高级概念,未完、有待发现与发展(open end)

八、三焦气化理论以气诊断见《邪气藏府病形》等篇

九、三焦气化理论以调气治证,见《汤液醪礼论篇第十四》、《刺法论》等

第四章 三焦气化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古自然气理论的关系

一、三焦气化理论与元气一元论的关系

二、三焦气化理论与精气的关系

三、三焦气化理论认为六气一气,皆从三焦气化而来

第二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经脉学说的关系见《经别十一》, 《经水十二》

一、《内经》之经脉、血脉、气脉概念以气为主,以(三焦)决气为要

二、《内经》之经脉概念源于十二经水与治水,是人为安排

第三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

一、《内经》第五、六、七篇细述阴阳为基础,为三焦气化"能出"铺垫

二、五行概念介入医学理论

三、道家这个时期的五行观

四、《内经》调节五行-五藏-十二经脉之医学模式

第四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气血津液学说的关系

第五节 《内经》确立三焦气化为纲统领五行-五藏阴阳-十二经脉之气

第六节 三焦气化为动力

一、既往之气化动力说

二、三焦气化动力说

第七节 三焦气化不同于哲学气化

第五章 三焦气化理论的既往临床应用与前瞻

第一节 认同三焦气化理论者多为医学大家

一、有气无形派(1)《难经》认为三焦有气有名、但无形

二、有气无形派(2)《中藏经》

三、有气无形派(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四、有气无形派(4)隋、唐以降

第二节 有气无形派之医学贡献在临床诊断、治疗

一、《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是对三焦气化理论从表里方面之发展

二、《温病条辨》是对三焦气化理论从上下传变方面之发展

三、《读医随笔》之“缓撑旁渗"丰富了三焦气化模式

第三节 有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

一、有气有形派

第四节 无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在解剖

一、三焦无气有形派

二、无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在解剖

第五节 三焦气化理论在统调诸科的临床与科研前景

一、调气以治痛证、脑瘫、面神经麻瘅、帕金森症、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等神经学科方面的发展前景

二、调气以改善消化、代谢,在消化、水液代谢方面之疾病的研究前景广阔

三、调气以促内、外分泌,防治在内外分泌方面疾病如糖尿、肾脏、高血压、肥胖、抗衰老前景很大

结语

一、三焦气化发祥于先秦,“焦"字体现气化

三、三焦气化理论在《内经》成形,为当时医学理论之创新

四、三焦气化理论之传承至今有三派

五、三焦气化为《内经》最高、深层次的医学理论

六、三焦气理论还应继续发展

七、《内经》显示三焦气化为中医学主纲

创新性

一、提出三焦气化理论为中基理论主纲

二、提出三焦为多器官组合之体系,而非单一器官

四、笔者提出三焦气化亦化生浊邪之气,三焦鼓动为《内经》医学人体气化之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三焦气化理论滥觞于先秦,成形于《黄帝内经》(以下简为《内经》),为《难经》、《中藏经》所推崇并诠释,为诸多大医所研习并实践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起到了千年医学,砥柱中流的传承作用。
  目的:
  本文从文献研究循证,旨在探讨既往学界对中医三焦气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梳理出土与传世古文献中与该理论相关之重要论述,探究该理论之深刻内涵,与其发生、发展之原因,并为今后的医学理论深入研究、发展与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王国维两重证据法全面收集、分析与该理论相关的古文献。概述中医界近几十年来对三焦气化理论的认识与对其所做的研究,综述其在《内经》成书前的滥觞、《内经》中的成形与运用,以及《内经》以降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彰显中医基础理论(中基理论)以三焦气化为纲的本来面目。并从文字学角度探讨三焦气化的初始与医学内涵。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综述三焦气化理论之研究现状。第二章梳理先秦出土与传世文献,探讨“焦”字当时之内涵,通过对比探究古人目中之三焦。第三章梳理《内经》,探讨三焦气化理论之成型,其被提出的始末、动机与意义,其相关之内涵、形态与功能。第四章论述三焦气化理论与《内经》其它理论的关系。第五章探讨该理论的既往临床应用与前瞻。
  结果:
  本研究发现,(1)三焦之“焦”在先秦两汉已具水、火与气之内涵,为古先秦气、液、固物质三态可互化之自然观,为古人从禾苗受热晒、霜冻皆焦枯,受热化气,气遇寒凝水等自然现象所悟出。(2)《内经》之三焦概念是由先秦养生、练气之“三咎”观、“橐龠”观演化而来。(3)三焦气化理论是《内经》医家经过咨询诸科大家、反复探讨并结合实践经验为医学建论所作的创新。(4)《内经》之三焦概念不是指单一器官,而是指一系列器官所组成的一个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传变的代谢体系。该体系在《内经》包括腹腔、皮肤、汗孔、膜原、胃上口、缺盆、膻中、心包、膈下、腋、腠理、骨、九窍、365气穴等。(5)三焦体系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属于未完成研究状态,其微观的解剖细节及其与三焦气化理论的关系留待后世之人继续研讨并发展。(6)气与阴阳是三焦气化理论的初级基础概念,五行、五藏为其中级概念。三焦气化是医学理论之高级概念,因其整合并贯穿了医学以气诊、疗模式。(7)认同三焦气化理论的为三焦有气派,是医学以象传承之主流,其中视三焦有气无形派为历代大医,其贡献在调气之升降开阖以去病之临床治疗。视三焦有气亦有形派为其发展分支,如吴鞠通、王清任等以气、形互参,使其诊、其方皆更为具体、细致。无气有形派由宋陈言始挑战三焦无形说,注重解剖,发现更多人体器官属三焦体系,其贡献在解剖,将对临床之气、形互参,对三焦气化理论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与促进。
  结论:
  三焦气化理论在《内经》是一个成形并较为成熟的医学理论。该论基本概念三焦发源于先秦,理论成形于《内经》,是由当时诸医咨询历代科学传承,总结诸家之诊疗实践经验、体悟为医学所创的一个由观象、调气为治疗手段的人体医学代谢理论,具可重复、推广性。该理论以三焦气化为纲,整合并贯穿了气、阴阳、五行、五藏之气与十二经脉思想、理论或模式,成为以气、阴阳为初级概念,五行、五藏为中级概念,三焦气化为高级概念的人体代谢可由调气而平衡之复杂医学理论。该理论着眼于以气诊、疗,旨在调气、畅通气机以恢复三焦正常气化,达到人体五藏阴阳平衡之内稳态,有助于指导临床。虽出于当时条件所限,《内经》建此医学理论时暂时割舍,不去纠缠解剖之细节,但不等于医学到此止步,而是藏之灵兰之室,留待后人去研究,留下以气、形互参、相长之医学理论发展之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