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组穴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脑功能观察研究
【6h】

针刺组穴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脑功能观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脑卒中后偏瘫的现代医学认识

一、脑卒中后病理机制

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评估

三、脑卒中后偏瘫功能恢复理论基础及治疗现状

第二节 中医针灸对中风后偏瘫研究进展

一、中医理论基础对中风后偏瘫病机认识

二、针刺治疗脑卒中研究现状

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体液免疫水平机制探讨

一、fMRI基本原理

二、rsfMRI特点及优势

三、rsfMRI研究方法

四、rsfMRI技术在脑卒中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第四节 rsfMRI在针刺相关脑功能成像中的运用

一、基于rsfMRI针刺作用机制研究

二、基于rsfMRI针刺穴位特异性研究

三、基于rsfMRI下针刺穴位配伍研究

四、基于rsfMRI针刺后效应研究

五、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六、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技术路线

二、试验分组

三、临床治疗

四、fMRI数据采集与分析

五、临床疗效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六、观察指标

七、观察时点

八、不良事件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治疗后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分析

三、两组治疗后脑功能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穴位特异性探讨

二、针刺组穴对脑功能影响

三、针刺可能发挥作用的神经调控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观察临床针刺组穴对急性或亚急性期皮质下梗死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探讨临床常用针刺组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发挥作用的可能神经机制,以期为针刺治疗卒中后偏瘫疗效提供内在可能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Y2016-013-01)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左侧皮质下梗死病人共12例,随机分为经穴针刺治疗组和非经非穴对照组,分别进行10次针刺治疗,予治疗前后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implif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Rating Scale,FMA)、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功能评估。通过功能磁共振图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方法观察组间脑功能变化情况;临床数据分析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结果取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临床行为学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FMA、FMA上肢、MBI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FMA、M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rsfMRI数据分析结果:基于ReHo分析方法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在左侧额上回内侧、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框部及左侧额框区、左侧顶下小叶、右侧尾状核ReHo值显著升高且以患侧脑激活簇增加显著,在双侧枕中回及楔回ReHo值降低;对照组治疗后在左侧额下回框部及左侧额下回局部脑区ReHo值升高,在左侧舌回及右侧小脑山坡ReHo值降低。
  结论:
  1.经穴针刺较之非经非穴针刺对大脑多个脑功能区有影响且在患侧脑区表现出显著激活,推测经穴针刺可能是通过对额叶脑区、顶下小叶及尾状核等多个节点的重建和调控对脑功能重组发挥作用并且患侧脑区的激活可能更有利于功能障碍的康复。
  2.经穴针刺和非经非穴针刺都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但由于样本量少、观察周期短等因素尚需要进一步观察二者的临床差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