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三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骨三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胸挫伤的认识

1.1.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现代医学对胸挫伤的认识

1.2.1 胸部解剖

1.2.2 胸挫伤的发病机制

1.2.3 胸挫伤的病理认识

1.2.4 胸挫伤的诊断标准

1.3 胸挫伤的治疗现状

1.3.1 中医对胸挫伤的治疗

1.3.2 现代医学对胸挫伤的治疗

1.4 评语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临床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2.1.6 病例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计

2.2.2 病例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基线指标

2.3.2 瘀斑面积

2.3.3 痛点软组织位移情况

2.3.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2.3.5 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

2.3.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3.8 安全性指标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比例比较

3.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分布比较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他一般资料(伤侧、受伤原因、就诊时间)比较

3.2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3.2.1 两组瘀斑面积比较

3.2.2 两组痛点软组织位移比较

3.2.3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3.2.4 两组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3.2.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2.6 随访

3.2.7 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第四章 讨论

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基础

4.2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设计

4.3 骨三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4.4 骨三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的机制探讨

4.4.1 中医病因病机方面

4.4.2 西医病理机制方面

4.5 本研究结果分析

4.5.1 两组基线指标

4.5.2 两组瘀斑面积

4.5.3 两组痛点软组织位移

4.5.8 两组不良反应

4.5.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骨三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的临床疗效,推广骨三方的临床应用。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源于2016年03月-2017年0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及急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外敷白药膏,同时嘱患者注意休息,调畅情志,避免劳作、受寒,清淡饮食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A组):予内服骨三方配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B组):单纯予常规治疗措施,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分别测量瘀斑面积,运用张力计测量痛点软组织位移情况,并嘱患者填写疼痛VAS评分问卷、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于治疗第2周评定疗效,并记录安全性指标;停药2周后随访统计病愈情况、病愈时间及复发情况。对骨三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的有效性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客观地评价骨三方对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的治疗作用,明确其临床效果,为其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具有良好疗效提供临床依据。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伤侧、受伤原因、就诊时间)和基本病情资料(瘀斑面积、痛点软组织位移、疼痛VAS评分、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相近,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经治疗后,两组瘀斑面积、痛点软组织位移、疼痛VAS评分、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均得到改善(P<0.05或0.01),其中瘀斑面积、疼痛VAS评分、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或0.01),而痛点软组织位移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或0.01);观察组(A组)瘀斑面积、疼痛VAS评分、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在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均低于对照组(B组)(P<0.05或0.01),而痛点软组织位移在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则高于对照组(B组)(P<0.05或0.01)。
  3.最终疗效评定,观察组(A组)疗效优于对照组(B组)(P<0.05或0.01);观察组(A组)病愈时间短于对照组(B组)(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骨三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胸挫伤疗效良好,能有效缓解气滞血瘀型胸挫伤所引起的瘀斑、疼痛等临床症状,缩短病愈时间,且安全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