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结合可拓理论的技术预见模型研究与分析
【6h】

结合可拓理论的技术预见模型研究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技术预见现状

1.2.2 国内技术预见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预见与可拓工程方法

2.1 技术预见

2.1.1 技术预见方法的发展历程

2.1.2 技术预见的研究方法与改进

2.1.3 技术预见的缺漏与局限性分析

2.2 可拓学简述

2.2.1 可拓学与可拓创新方法

2.2.2 可拓创新方法的优势

2.3 小结

第三章 技术预见和可拓学的组合模型

3.1 可拓学用于技术预见的客观原因分析

3.2 可拓创新方法与技术预见的关联与支撑

3.3 可拓学与技术预见的组合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微观技术预见领域的物元模型

4.1 基元理论

4.2 可拓变换与关联函数

4.3 适用于技术预见的第二创造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可拓创造法在技术预见领域应用与分析

5.1 可拓第二创造法在实体产品中的应用

5.2 可拓思维在蚁群算法中的创新应用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和结论

6.2 未来还要做的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技术预见活动的成果成为了各国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保障。然而在具体的技术预见活动中,研究人员发现以德尔菲法为主建立的整个技术预见研究体系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主观原因包括过度依赖大型经济组织的资金来组织开展、研究周期跨度太长造成得出的结论课题有偏差、德尔菲法本身数据是静态而不会即时更新;客观原因包括我国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科技与经济体系制度的不完善等。技术预见的这些局限性往往对最后所得出的研究课题的准确性造成致命的影响。在这种局势下,寻找和开发出新的技术预见手段成了建设科技强国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如何结合可拓理论和技术预见活动框架,创造出一个运用可拓创新方法的、适合在微观技术遇见领域的体系架构和流程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技术预见方法的特征特点,笔者从目的、社会需求、专家共识、时间跨度和动态过程等方面对可拓思维进行评估;进而依据可拓理论对技术预见的补充,设计了新的技术预见模型和方法流程:通过从技术预见活动过程的“确定专家团队”后、“社会经济调查”前这两个步骤间引入可拓思维;重新组织了可拓学理论中的可拓设计方法的第二创造法的方法步骤,建立了一个在微观技术预见领域中结合可拓学的模型架构,描述了可拓学在微观技术预见活动中具体的应用过程。并通过两个微观技术预见创新的例子来初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实验论证:第一个实例验证中,用改进后的第二创造法,对产品进行详尽的物元分析,然后对其分解出来的部件,包括软部和硬部、潜部和显部,进行可拓学中的可拓变换从而产生新的物元,对新产生的物元进行初步评估之后,通过发散思维得出创新产品的发散树集合;再通过包括市场调查的第二次评估,进行结果收敛从而求出我们的产品,进而达到运用可拓思维在微观技术预见领域运用的目的;第二个实验,笔者运用可拓思维,对蚁群算法中会出现数据丢失导致停滞的问题进行算法修改:将原来的开发式的二维网格模型改成封闭式的拓扑网格,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后的算法。
  通过实验研究,笔者初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技术预见会在现在和长久的未来中,占据科技前瞻研究的重要地位;第二,可拓思维是可以被技术预见引入的;第三,可拓创新法在微观的技术预见活动中是可以实战运用的。
  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笔者仍在对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何引入计算机高速运算的特点,对技术预见、可拓创新和计算机算法进行融合,产生一个通过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而不是依靠人脑从而造成误差的模型。这样当遇到海量数据进行评估评优时,就可以避免人脑主观判断而造成的结果偏差。

著录项

  • 作者

    刘钊;

  •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 学科 软件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梅,崔洪刚;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未来学;
  • 关键词

    科学技术; 预测模型; 可拓理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