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美报纸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英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6h】

中美报纸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英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声明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Definition of key terms

1.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A brief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on CDA

2.2 News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Fairclough’s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3.2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FG)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Research Design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samples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4.4 Research procedures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5.1 Describing stage

5.2 Interpreting stage

5.3 Explaining stage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6.1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参考文献

Appendix I Samples selected from China Daily and New York Times with Its sources, Date, Headlines,

Appendix II Model Sample from China Daily

Appendix III Model Sample from New York Times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以 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研究框架,就中美英文报纸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通过对比两国新闻报道语言层面上的异同,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探讨影响两国意识形态的原因。文章选取大会召开期间(2009.12.7-2009.12.19)内的三十六篇《中国日报》和三十五篇《纽约时报》作为研究样本,依次从文本层面的描述、话语实践层面的解释和社会实践层面的阐释,对其进行分析。其中,在文本层面的描述阶段和话语实践层面的解释阶段,采用AntConc3.2.1统计工具和词汇分类、及物性、情态、转述性动词四种语言工具。
  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的介绍,并对文中涉及的关键词汇的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语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描述了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系统功能语法。第四章是文章的研究设计。首先提出研究问题,然后介绍研究样本的收集和研究工具的选取,最后陈述研究的步骤。第五章是对数据的分析和讨论。第六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总结本研究的发现和启示。
  研究发现,两种报纸在报道中对语言和语篇形式的选取策略体现出两国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作为发展实体的中美两国互相施压,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作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均保持大国风范,极力促成协议的达成;但是,美国在此次大会中的态度略为积极和强硬,同时中国的话语权意识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的批评性新闻语篇的分析所选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重大环境议题,此类议题在前人研究中较少触及。环境问题关系全人类的利益,但也体现着国家的意识形态。第二,研究样本数量较大,使得研究更具客观性。在研究中采用统计工具和语言工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第三,在话语实践层面的解释阶段,尝试采用转述性动词的语言工具,更好地解释语篇的意义,丰富和扩展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启示为:新闻媒体可以借助语言策略,表达,传播,强化其所代表的利益体所维护的意识形态,更好地维护其权利;读者应该培养起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意识,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揣摩其隐藏的真正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批评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批评性阅读和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策略的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