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之境——《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研究
【6h】

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之境——《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文结构及其理论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传统阐释路线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遮蔽

(一)传统阐释路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遮蔽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阐释路线的理论反驳

二、“感性活动”:“抽象的个人”向“现实的个人”过渡的桥梁

(一)“感性活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二)“感性活动”:“现实的个人”存在的根本方式

(三)“感性活动”:“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三、“现实的生活生产”:“编写”历史的“尺度”

(一)“现实的生活生产”:“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二)“现实的生活生产”:历史“交替”的脐带

(三)“现实的生活生产”:“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四、“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历史发展“有目的的意志”

(一)意识:人类“现实生活”的边界

(二)意识:“最蹩脚的建筑师”的最“高明的地方”

(三)意识:“超过同时代的经验关系”成为“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的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传统阐释路线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物质性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主体性因素,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主体性因素,忽视人的物质性因素。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呈现的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被遮蔽了,“现实的个人”变成了一个被肢解了的抽象的人。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促使我们要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用,并从现有的文本出发,重新阐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澄明由马克思开启的新世界观变革即历史唯物主义中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人的生成,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变革的当代意义。
   “感性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感性活动”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可以说“感性活动”是“抽象的个人”向“现实的个人”过渡的桥梁。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发现了“感性活动”,才超越了传统哲学,瓦解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感性活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批判“抽象的人”的最有力武器,“感性活动”也是哲学语言中最具体的抽象。
   如果“感性活动”还给一些批评家落下抽象的口实,那么“现实的生活生产”的表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实的生活生产”是“感性活动”的具体阐述,或者可以这样说,前者是生活语言,后者是哲学语言。“现实的生活生产”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生活生产”是历史“交替”的脐带;“现实的生活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把“感性活动”这个哲学语言理解为“现实的生活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才能被理解。
   传统的阐释路线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遮蔽了“现实的生活生产”在历史中的作用,而且遮蔽了作为“生活决定”的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意识是人类“现实生活”的边界,意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的最“高明的地方”,意识是“超过同时代的经验关系”成为“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的理论。因此,“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是历史发展“有目的的意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