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临床研究
【6h】

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指标测定及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情况

2.2 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2.3 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式与病人早期GOS评分关系

2.4 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式与术后6月Barthel指数关系

2.5 临床分级、术式与疗效关系

3 讨论

3.1 概论

3.2 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

3.3 改良微创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

3.4 HBGH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

3.5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疗效,为规范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和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6例中等体积(25~60ml)、非脑疝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包括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A组)130例和改良微创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B组)106例,血肿破入脑室、梗阻A组20例、B组16例同期行脑室钻孔引流术。A组术后再出血7例,4例保守治疗,3例行骨窗显微血肿清除;B组术后再出血23例,13例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10例行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收集和总结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资料,从影响预后的临床分级、血肿特点(血肿量、血肿形态)综合分析两组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再出血、感染)、术后1月GOS预后评分、术后6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疗效。
  结果:观察显示血肿量、血肿形态、临床分级和手术方式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归纳如下:
  1.血肿量与血肿形态:
  ①血肿量在25~40 ml血肿形态规则时,选择两种术式患者在术后并发症、1月GOS、6月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血肿量在25~40 ml血肿形态不规则时,手术后并发症、1月GOS、6月ADL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明显优于置管抽吸引流术(P<0.05);
  ③血肿在40~60 ml,无论血肿形态是否规则选择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在血肿平均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1月GOS及术后6月ADL均优于置管抽吸引流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分级:
  ①临床分级轻型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1月GOS、术后6月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临床分级中型和重型者选择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置管抽吸引流术,术后1月GOS、6月ADL优于置管抽吸引流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手术方式:改良微创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组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少于骨窗显微血肿清除组(P<0.05),但是血肿清除率却明显低于骨窗显微血肿清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术后再出血多发生于血肿量大、血肿形态不规则患者,改良微创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组再出血率高于骨窗显微血肿清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大于术前均行了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后肺部感染增加,A组死亡1例, B组死亡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与适应证,根据患者的临床分级(患者年龄、意识状态、GCS评分、出血时间、是否有无脑积水、有无基础性疾病),血肿特点(血肿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等综合因素,采用个体化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