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D、FAK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6h】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D、FAK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研究背景

立论依据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结果

分析

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子宫内膜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VEGF-D)及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揭示VEGF-D及FAK对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为针对VEGF-D、FAK的抗肿瘤、抗转移治疗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53例子宫内膜癌蜡块标本,以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淋巴管密度(MLVD)值,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D及FAK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MLVD(23.54±8.10)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8.04±1.42)(P<0.01),子宫内膜边缘区MLVD(24.70±7.94)显著高于中心区(12.58±7.12)(P<0.01);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组的MLVD(27.73±6.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MLVD(15.14±1.88)(P<0.01)。 (2)VEGF-D蛋白在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9.8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3,P=0.000);VEGF-D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84.21%,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33.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1,P=0.001)。 (3)FAK蛋白在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4.90%,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1,P=0.000);FAK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94.74%,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60.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3,P=0.001)。 (4)VEGF-D阳性组MLVD值(27.61±6.24)较VEGF-D阴性组MLVD值(15.39±2.15)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D分级和MLVD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s=0.932,P=0.000。FAK阳性组MLVD值(24.14±7.82)与FAK阴性组MLVD值(17.75±7.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K分级和MLVD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 (5)VEGF-D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FAK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无关,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均有关。 (6)子宫内膜癌VEGF-D和FAK阳性表达之间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显示,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12,P<0.01。 结论:(1)子宫内膜癌组织边缘区淋巴管密度显著高于中心区,边缘区淋巴管参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形成;MLVD的增高可以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途径。 (2)子宫内膜癌VEGF-D蛋白表达增高可诱导淋巴管新生、促进淋巴结转移;检测VEGF-D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3)FAK蛋白表达增高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管新生无关,但可加速癌细胞向淋巴管浸润,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检测FAK的可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潜能的有用指标。 (4)VEGF-D与FAK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存在协同作用,二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