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食管表浅隆起型病变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6h】

食管表浅隆起型病变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对照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附 图

参考文献

综 述 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对食管表浅隆起型病变的诊治价值。
   [方法]2007年4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食管表浅隆起型病变的30例患者共37处病灶,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比为1.7:1。年龄38~66岁,平均51.2±8.6岁。经普通胃镜、色素内镜、超声内镜及术前活检等检查,确定病变性质、边界、大小、浸润层次及淋巴结和脉管转移等情况,对病灶进行综合评估,均符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适应证,其中32处病灶行EMR治疗,5处病灶行ESD治疗。术中及时用肾上腺素盐水冲洗、热活检钳、APC、剥离刀等止血以保证视野的清晰。病灶切除后,必要时应用APC、钛夹等处理创面及裸露的小血管。术后标本送病检。癌性切除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全瘤活检,黏膜下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禁食、补液、止血、抑酸、抗生素治疗3d,创面较大时给予胃肠减压。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内镜随访,评估创面愈合、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及时发现多发癌的异时性发生。
   [结果]37处病灶行普通内镜检查,18处考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黏膜层扁平病灶行色素内镜检查,32处病灶行超声内镜检查。25例患者的32处病灶行EMR治疗,其中息肉法EMR13处、EMR-C18处、EPMR1处,5处病灶行ESD治疗。1例患者有4处病灶,先后行4次EMR治疗,4例患者有2处病灶,先后行2次EMR。部位:食管上段4处,中段23处,下段8处,中下段2处。病灶最大直径:EMR为0.8~2.5cm,平均1.74±0.41cm; ESD为2.2~3.6cm,平均2.96+0.59cm。来源:黏膜层22处,黏膜肌层14处,黏膜下层1处。病理结果:早期食管癌7处,重度不典型增生9处,中度不典型增生2处,腺瘤性息肉1处,非腺瘤性息肉2处,白斑1处,平滑肌瘤14处,先天性囊肿1例。操作时间:EMR15~30min,平均20.0±4.8miin;ESD80~100min,平均90.0±7.9min。住院天数:EMR3~10d,平均4.9±1.6d;ESD3~12d,平均7.0±3.2d。所有病灶均完全切除,全部癌性病灶切除标本基底和边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大量出血,EMR8处病灶术中少量出血,ESD2处病灶术中少量出血,经各种内镜治疗措施成功止血。1例ESD患者术中穿孔,及时给予内镜下抽吸腔内气体,钛夹夹闭创面,术后禁食水、胃肠减压、腹腔穿刺排气、抗炎、补液等内科治疗,穿孔成功愈合。术后3月复查胃镜时37处病灶创面均成功愈合。所有病灶严格按照良恶性病变的不同随访制度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
   [结论]普通内镜联合色素内镜、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来源、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为制定恰当的治疗措施及确定内镜下切除范围提供可靠的依据。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广基息肉等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快速的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