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地区失地农牧民生存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合作市为例
【6h】

民族地区失地农牧民生存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合作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失地农牧民生存现状调查

2.1 合作市概况

2.2 合作市农牧民失地情况

2.3 失地农牧民安置情况

2.3.1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情况

2.3.2 房屋征收赔偿安置情况

2.3.3 还林还草工程安置赔偿情况

2.4 失地前后农牧民生活现状比较

第三章 合作市失地农牧民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3.1 合作市失地农牧民面临的困境

3.1.1 生计问题

3.1.2 社会保障问题

3.1.3 就业问题

3.1.4 心理问题

3.2 导致失地农牧民困境成因分析

3.2.1 制度因素

3.2.2 政府职能缺失

3.2.3 自然条件的限制

3.2.4 自身条件的限制

第四章 失地农牧民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责任型政府

4.2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4.3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4.4 加强技能培训

4.5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4.6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7 培育农牧村经济实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5.2 本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前,我国已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不论沿海到内地,还是东部到西部,随着城镇向郊区的迅速扩张,农牧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改变着农牧民长期以来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央对藏区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使藏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藏区城镇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民族地区更多的农牧民失去了土地,农牧民原有的生产方式被打破了,农牧民的发展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诸多原因,农牧民的土地和草场大量被征用,位于城区边缘农牧村,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牧村模式。这一群体既不同于农牧村村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土地,但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没有土地或者土地越来越少,他们在生活方式上依然无法融进城市。他们的身份也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生活条件也并未因不再从事农牧业而得到完全的改善,“没有土地可以劳作,没有单位可以上班,城市的劳保也无法享受,没有资金可以做生意”依然是他们所面临的窘境。
  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而城市的扩张必然大量占用农牧民的土地。因此,失地农牧民增收问题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失地农牧民严峻的生存问题常常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于发达地区比较而言,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文化水平和开放程度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群众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极其脆弱,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力远远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合作市地处甘肃省南部,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整个甘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肩负着推动甘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历史重任。近几年来,该市经济虽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当地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上藏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独特需要,让这个地区失地农牧民发展问题不同于我国内地其他城镇农牧民,也不同于其他兄弟县市的农牧民,具有其特殊性。
  本次研究基于公共政策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种视角重新审视了合作市失地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在总结国内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入手,重点找出了失地农牧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作者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建议和对策,这也正是本次研究的核心所在,本文的意义就是给当地的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为民谋福也就是为国谋政,更是为党的民族事业做出贡献。希望这些努力能为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失地农牧民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